您的位置:正文

雪花飘飘

2024-02-02 10:5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大概是冬天太单调了吧,大自然又创造了雪。

  万物萧瑟,不见绿色,猛然间,片片雪花飞舞。不长时间,寻常树木便变身玉树琼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也格外舒畅。

  文人们偏爱雪,向来不吝笔墨。雪粒是“翩若圭屑,晰如瑶粒”;雪花是“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莫作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雪花再大一些,那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雪还很顽皮,“白雪却显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雪往往伴着风,风吹雪飘,别有韵味,“迎风一半斜,不妆空散粉”。雪,连下数天,天地一色,鸟雀不飞,路无人迹,江上只有一渔翁,真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雪花飘飞之时,梅花正开,二者孰优孰美?宋代卢梅坡认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并论,可品出对雪的喜爱。他们爱之深,观之深,察之细,竟发现雪花是六边形的。唐代诗人高骈说:“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这个发现比欧洲科学家早了八百年,如果放在现在,肯定能得个国际大奖了。

  雪水渗入地下,直达麦苗的根须,能冻死越冬的害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古之士大夫,多数是地主、官僚,真正关心底层百姓的不多。写雪和农事的,大概就陆游这首比较知名了:“腊雪瑞丰登,春雨极发生,二者皆可贺,看此打窗声。”

  在古代,雪,对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百姓来说,可能是灾难。唐代诗人罗隐十次科考皆败北,潦倒困顿,笔下的雪就与众不同:“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白居易出身贵族,是个高官,是古代为数不多的人民诗人。他也吟风弄月,但早期诗作不乏为百姓“鼓与呼”者,如这首《村居苦寒》就很动人:“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诗中同情穷苦,感愧自身,殊为感人。只是这样有良知的诗人太少了。

  那时,雪的确很美,可惜只属于少数人……

  如今,又下大雪了。

  孩子们欢呼着,奔跑着,打闹着,有的还要故意摔上一跤,沾上一身雪,不等妈妈上前搀扶,爬起来一溜烟就跑。有的大人,也拿起雪球夹子,夹个小鸭子、小兔子、小雪人,甚至夹出一个大恐龙……

  夜深了,“吱”的一声,是窜天猴升空的声音。“嘭”的一声,是炮杖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十二点多了,还在响。现在的雪,是真的给老百姓带来了欢乐。

  瑞雪,是丰年的征兆。(谢合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