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山村教师黄国军用行动对此做了很好的阐释。
——题记
黄国军,一个生长于大山、毕业后又回归大山任教的山村教师,2018年济源市首届 “教书育人的楷模”;2021年4月,受教育体育局委派,黄国军驻大峪镇林仙村从事乡村振兴的“帮扶”工作,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在黄国军的带领下,林仙村近三年连获殊荣:2021年济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济源示范区三星党支部、大峪镇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目标绩效考核先进单位;2023年再次荣获济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是命运青睐这位山村教师,还是教育者开挂了乡村振兴的“帮扶”?就让我们走近黄国军,见证一个教育者与“帮扶”的遇见。
黄国军师范毕业后,将青春倾注于山村教育,一干就是数十年,从一名教师成长为小学校长。他不甘山区的贫穷落后,2010年当上大峪二小的校长后,借助国家向山区倾斜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帮扶、学校管理、师生受益”的贫困山区办学模式,把贫困深山区的大峪二小办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他在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11年间硬是主持盖成了5栋楼。“学校的电脑、沙发当时是西关学校捐赠的,玉川路小学也捐过不少东西,黄河路小学更是年年捐……”黄国军说,当时只要往城里一去,朋友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东西的校长来啦!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办成了河南省第一个学生免费食堂;济源市第一批少年宫学校;山区第一个文明单位评选入围学校,虽然最终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复验时放弃了。
不少人觉得山区教育工作相对会轻松很多。说起这些的时候,黄国军说:“山区校长很辛苦,压力很大。说了你们可能不信,学校住几个老教师,还有十来个年轻特岗教师,作为校长,守护他们的安全是我的责任。每天夜里,有点声响我就得起来看看……”
黄国军捧着一颗心来,他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问起他作为一名教师,是如何与林仙村结缘的,黄国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2015年冬天,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日下午,学生们都陆续到校,建档立卡户学生孙新科却迟迟没有来。作为校长的黄国军放心不下,顺着崎岖小路,翻越几道山梁,徒步近7公里,赶到林仙村最偏远的张岭居民组孙新科家。
当时,孙新科家有5间房子:3间土房,房顶有个大窟窿,因无法居住而堆满了杂物;2间砖房,属于危房,全家4口人挤在一间卧室里。家里连个电视也没有,更别说其他像样的家电。孙新科的父亲孙小根有病没钱治疗,找不到脱贫门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整天游手好闲,经常无故打骂孩子,同村人嘲讽他……
就是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黄国军。2016年3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体局开展“包村”扶贫,黄国军自愿报名加入林仙村扶贫工作队,成为一名“兼职”队员,并点名“分包”孙小根家,成为他家的帮扶责任人,直至2019年孙小根一家人彻底脱贫后过上幸福生活。
2020年,小康生活得以实现。为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2021年4月,有着良好群众基础和扶贫经验的黄国军受教体局委任,赴林仙村就任驻村第一书记。
大峪镇林仙村地处深山区,距离济源市区约40公里。那里曾因信息闭塞,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而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中,在教体局的帮扶下也已脱贫。
就这样,当了10多年校长的黄国军来到了林仙村。
黄国军严格要求驻村工作队员。他们一直坚持每周工作五天四夜,星期一早上九点到村委报道,星期五下午五点半下班。工作期间,他们都是自己做饭,不可以吃老百姓任何东西,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他说作为驻村干部,一定要树立好形象。
问他农村工作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黄国军说,起初,老百姓工作难做,村干部的工作更难做。开个会,人都组织不起来……
抓好党建,增强班子“凝聚力”,成为黄国军驻村后的第一要务。
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完善支部规章制度。黄国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进行政治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几个月的谈话走访,村干部思想达成一致,知道需要干啥,该如何干,凝聚力明显增强。因为人员干劲足,服务群众意识强,村里年终获评“济源市先进基层组织”。这是对黄国军工作的认可,对其他党员、村干部也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党员走在前,组织做后盾。以党员主动入户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黄国军紧接着着手落实“党群连心工程”。
“党群连心工程”,实行党员联户,深入摸清民情。他们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统筹安排党员联户工作,做到每户村民都有一名联系党员,全村22名党员与群众实现了结对认亲;同时,村里实行“干部包片”,随时化解矛盾;为保障工作有效开展,进而实行“支部会商”,及时解决问题。村党支部每周召开一次“两委”碰头会,研判问题诉求,并建立村级台账,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和集中化解行动,汇集村情民意,“两委”分析研判情况后再安排工作。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两委”工作效率,提升了民众满意度。
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富起来才是关键。擦亮“产业兴旺星”, 铺好百姓“幸福路”——黄国军带领大家迈出了驻村工作的第三步。
黄国军带领的驻村工作队是大家的主心骨。为推动村里产业品质提升,黄国军带领村民加强与省、市农科院技术人员的对接。他们积极引进富硒南瓜、富硒红薯等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邀请技术人员走进林仙,走进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新局面,以增强林仙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今年,村里种植富硒南瓜54亩、高山红薯60多亩、蔬菜制种200多亩、烟叶120亩、大葱和辣椒各20亩,鼓励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生猪存栏量达到2000头;蛋鸡、肉鸡存栏量达到1800只;养蜂规模达到了180箱……
产业调整调出新天地。2023年,林仙村实现了土地利用率100%的突破,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
所有的活动,黄国军都会带领帮扶队员亲临一线。麦收前,针对小麦的“黄秆病”“黄穗病”,他们积极联系农科院技术员第一时间入村诊断,为林仙村1700亩小麦及时喷洒农药;麦收时节,他们又去小浪底北站联系收割机,鼓励、动员并和村民们抢收小麦;麦收后,他们联系粮食收购点入村收粮,解决部分老年人不会开车卖粮的困难;粮食收购结束后,针对收购价上调问题,帮扶队员和收购点结合,给老百姓补上收购差价……
血液里流淌着大山质朴因子的黄国军在林仙村躬耕,别看他儒雅中还有一股书卷气,骨子里却透着愚公的倔强。
追求无止境,帮扶不封顶——凡事就怕“认真”。黄国军带领的驻村队员,成绩面前没有止步。在“党群连心”基础上,他们正以“精准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村庄品位,确保生态林仙再上新台阶。
今年春季,林仙村抓住“森林乡村”建设的机遇,在槐乔线、寺连线等沿线栽种绿化树木5000余株。如今的林仙村,碧水蓝天,绿树红花。流连间,仙气飘飘,真有“仙临”味道——据说“林仙”村原来就是叫“临仙”哦!
乡村振兴,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对生活品质就有了更高的追求。建设生态宜居村,打造最美乡村,林仙村忙得不亦乐乎。让城里人羡慕山村——这样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紧跟时代步伐,林仙村每月开展一次“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村支两委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破除陋习;村里建立红白理事会,为村民办事提供配套桌凳,推进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进而推动乡村移风易俗。
“就是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黄国军说,“只要你心里装着老百姓,他们就会被你感动,行动上就会支持你。夸人的话他们也不太会说,‘黄书记这人不赖’——一句话就够了!”
如今的林仙村村民,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路上打招呼,你总能看到,村民们脸上那溢着光、泛着红晕的笑。
问黄国军今年还有什么打算,他说,今年规划一个2500米的河道治理,项目已经敲定;现在正联系给村里建一个容积为200吨的冷库,南瓜、红薯啥的卖不完可以存储进去,放两三个月再出手也不迟。
“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黄国军说,村里发展,不能一直依靠“帮扶”。现在,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寻找合作商,争取早日让林仙村具备“造血”功能,产业早日能自行正常运转。
2023年国庆前,教体局给林仙村配备了一套健身器材,每年春节前拿出2万元在林仙村开展慰问活动,组织一直以来强有力的支撑给予黄国军更大的工作热情,“领导信任、看得起咱,咱一定得把帮扶工作做好!”黄国军不止一次这样说。
问他个人还有什么打算,他说,今年48岁了,过两年重返讲台,继续教书育人,谱写山区教育新篇章。
当一个人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时候,就会产生遇到“真爱”的感受。黄国军遇到“教育”和“帮扶”,大抵如此吧!(王肖云)
12月12日,记者从示范区医疗保障局获悉,2024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集中参保缴费期将于12月31日截止,逾期缴费将影响正常使用。
2023-12-1312月12日,记者从示范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指挥部获悉,自12日17时起示范区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IV级应急响应。
2023-12-1312月12日,示范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宣传月启动,动员全区上下步调一致、精准发力,加大对经济普查宣传力度,确保2024年1月1日经济普查正式登记顺利进行。
2023-12-1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近日,济源迎来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大雪。皑皑白雪染白了城市,到处银装素裹,带给我们别样的冬日美景。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