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古凉州 新武威 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天马行空般自由穿越的西部新城

2023-11-07 09:18:4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崔鑫

天梯山石窟

  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一角

天马歌文化体验馆

  文/图 记者 卫建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曾经自驾旅游时3次经过古称凉州的武威,心里默诵着《凉州词》与武威擦身而过,只因不想同普通游客浮光掠影般穿过这个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之地,记者一直在等待一次慢慢停驻细细品味这个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天马行空般自由穿越的西部新城的机会。

  终于,在参加中国报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和“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期间,记者有幸与其他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160余家主流媒体的同行实地感受了从古凉州到新威武这个千年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

  千年文脉凝聚厚重底蕴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古时候的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如今的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时间回到过去,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凉州有雷台汉墓、有“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现实中,武威单说历史沉积,就绝不逊色。

  武威文庙见证河西儒学的博大精深

  走进武威文庙,只见这座建于明代的建筑飞檐凌空,牌匾林立,古树参天,灰瓦红墙。“聚精扬纪”“书城不夜”等中华名匾文气斐然。

  在文庙参观,烦躁的心顿时平静下来,穿行于亭台楼阁,移步于古代殿堂,用心感受这里的一砖一瓦所承载的历史气息,置身其中细细品味,这是武威从古至今文风盛行的有力印证,也是传承岁月里河西儒学蓬勃发展的最好见证。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是河西走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整个古建筑群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为凉州府儒学。整体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昌宫桂籍殿外挂着的44块密密麻麻的匾额,内容丰富,书法卓越,雕刻精美,时间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最晚的是民国二十八年。

  武威文庙不仅育学子褪蒙昧,传大道以济世,还铭刻着儒家传播、人文蔚起的城市记忆,同时也承载着武威儿女从未间断的文化守护与精神追求。每到中考、高考等一些大型考试的时候,武威文庙就会迎来诸多考生或家长祈福明志,以求在考试中金榜题名。

  历史长河沉淀出灿烂的凉州文化

  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典雅绝伦的西凉乐舞……历史的长河沉淀出灿烂的凉州文化。武威,越来越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武威形成了以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葡萄酒文化等为主,地域特色鲜明的凉州文化。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为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位于武威市城区内、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有着丰富的汉代历史遗迹及文物,现负责管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观,建有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馆和全国唯一一个以《凉州词》为专题的陈列馆。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被评定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凉州词馆全方位展示了《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发展脉络。词馆的建设为弘扬凉州文化、深化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提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9年和1996年,雷台下先后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有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坐落在雷台汉墓之上的雷台观,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也是河西重要的道教圣地。

  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您可以领略汉武雄风、品读诗意凉州,而武威市博物馆,则是我们了解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走进武威市博物馆,推开一座阁楼的窗,繁华凉州不夜天的盛景又一次呈现在眼前。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了解每一件国宝文物,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武威的历史沿革。武威市博物馆现馆藏各类文物46111件。新石器时代彩陶、汉简、汉唐木雕、西夏木板画、西夏文文献、明代大藏经、清代水陆画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文物、少数民族文献文书等馆藏文物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藏品总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一个,其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共有7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齐家文化玉器、汉代木雕、隋唐墓志铭、西夏文泥活字佛经、元青花瓷等为代表的各时期文物600余件。此外,该馆设有专题展览《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该展览分为4个单元,展出壁画、石造像塔、唐塑明妆塑像以及宋塑、明塑佛像、菩萨像、佛头彩绘塑像等珍贵文物。

  “愚公”治沙建好宜居家园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传奇

  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原本为一片沙漠。经过以八步沙“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现在这里不仅变成了绿水青山,还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了保护家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位古浪县土门镇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组建了林场。

  6个人靠着几把铁锹,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开始治沙造林。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在有草的地方,树木就能活下来,于是他们利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开始治沙造林。

  “六老汉”治沙造林数十年如一日,沙丘披上了绿装,但“六老汉”的头发却白了,有的甚至过早地走完了人生路。老汉们约定,6家人每家必须要有一个“接锹人”,不能断。于是,“六老汉”的儿子、女婿接过“铁锹”,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第二代治沙人有时一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让八步沙越来越绿,更好地履行了自己对父辈们的承诺。

  在治理好八步沙后,从2003年起,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等沙区进军,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也坚定地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他带领年轻人开着工程车等大型设备挺进荒漠,让治沙效果越来越好的同时发展了沙产业。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累计种植肉苁蓉10600亩,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子的3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这片土地早已从寸草不生的荒漠,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在八步沙,记者特意摘了一把沙枣,这种沙黄色形似酸枣的小果子涩中带甜的滋味正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传奇的真实写照。

  光伏治沙的科学实践

  在武威市凉州区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九墩滩,无边无际的沙海中,一片醒目的光伏“海”为周边带来勃勃生机与科技新光。这是近日成功并网的甘肃武威凉州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该项目积极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助力沙漠边缘生态屏障建设,让沙漠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释放。

  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曾经长期遭受沙害困扰。同时,这里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日照时间长,属于国家Ⅰ类太阳能资源地区,是发展光伏产业的“良田”。武威充分利用沙区土地、太阳辐射等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作为光伏治沙项目,该项目板上发电的同时,板下采用草方格压沙、种植耐旱植被等方式搭建生态屏障。光伏面板大面积安装后,白天可遮挡光照,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夜间面板上凝结的水汽,为板下植物创造生长条件。该项目能够有效重启生态系统,改善沙区生态环境,逐步让沙海变成绿洲,充分放大基地的综合收益,成为凉州区清洁能源产业与沙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一张“绿色名片”。

  水天一色的亚洲最大沙漠水“肺”

  车在沙漠中行走,突然,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映入眼帘。秋日的阳光洒在红崖山水库绿色的水面,波光粼粼。大天鹅、白鹭等水鸟或嬉戏水面,或展翅翱翔。一望无垠的水面,如同一面绿色宝镜镶嵌在民勤绿洲边缘。

  水库观景台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13个大字格外醒目。

  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设计库容1.4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最大蓄水面积25平方公里,以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兼防洪、旅游等功能,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是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天马行空打造魅力新城

  从戍边将士的琵琶羌笛,到西凉乐舞的飘逸霓裳,一代代武威儿女用心用情描绘着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穿越历史时空、触摸现代文明,汉唐天马城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且不说先民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出了马家窑等璀璨的史前文化;单单从1969年雷台汉墓里出土的铜奔马那矫健奔放的身姿,便可一窥古时“天马之城”的辉煌。

  历史与文化串联,走一条武威文旅之路

  漫步于武威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处是历史与潮流、古老与青春、传统与创新的交相辉映。

  气势恢宏的汉唐天马城,是一个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代表。

  景区于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建成开园后,坚持城市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凭借先进的科技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水舞灯光秀、大型驻场秀等多元化服务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大汉赋文化体验馆,主要展示两汉时期武威在河西的地理位置及礼仪、民俗、服饰、合市以及歌舞、书画、边塞、丝路等汉风唐韵文化精粹。《凉州词》文化体验馆收集了上百首历代描绘凉州的诗词,在金戈铁马的如歌岁月中,探秘诗人与凉州的历史渊源。天马歌文化体验馆,主要以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及天马文化展示凉州的盛世风采。

  汉唐天马城通过对汉文化、凉州诗词文化、天马文化、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成为武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主引擎。

  文化和经济好比武威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如今的武威,依托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将历史与文化进行串联,着力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走一条武威文旅之路。

  武威重离子中心,用心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武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着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健康武威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金秋十月,走进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波光粼粼的湖面,造型独特的建筑,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一一映入眼帘……这家占地2465亩的园林式医疗综合体处处令人印象深刻。

  “重离子可以治疗哪些病种,具有哪些功效和优势?”

  “治疗的病种包括肺癌、肝癌、胰腺癌等50余种,重离子束能够精准制导到肿瘤部位,彻底杀灭异常细胞和组织,具有精准度高、副作用低、疗程短、治愈率高、无创伤的优点,特别适合于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等难治肿瘤的治疗。”武威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武威重离子中心系三级甲等医院——甘肃省武威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设的碳离子临床治疗专业机构。中心经过1年的建设,于2020年3月26日正式开诊治疗。目前,已完成来自欧洲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国内外近1000例患者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的病种有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50余种。

  该中心以国产重离子治疗系统为平台,进一步打造集癌症精准治疗、高端装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服务为一体的重离子医疗产业链。与此同时,中心积极推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通过倡导田园治疗形式,传播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唐代诗人岑参的《凉州词》,道出了古时武威东西文明交汇的盛景。千年后,扼守丝路枢纽的武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传承创新。

  新时代武威,立足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文旅景区,讲好武威故事,为五凉古都鼓足底气,让山川大地有情有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