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乡村好味

2023-10-26 09:1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崔鑫

  ◆王荣香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凤姐依贾母之言夹了一筷子茄鲞(音:想)送入刘姥姥口中,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刘姥姥好不容易相信了,便笑着讨要做法。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茄鲞本由茄子做成,可常年吃茄子的刘姥姥硬是没有尝出茄子的味道。因为这茄子经过一番精工细做,早已失去原味,如同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了富家千金。

  这不是乡村的味道。

  乡村的味道单纯得多。一把刚从地里薅回的小白菜苗、小萝卜缨,择洗干净,水焯过凉挤干水分,加入盐、蒜末、麻油一拌,就是一味碧绿开胃的好菜。西红柿一切四瓣盛于盘中,撒上白糖,养眼又爽口。甚至那带着小刺儿的黄瓜一掰两半,直接入口,脆甜的味道就会迅速占领味蕾。

  乡村的味道离泥土最近。水锅搁在煤气灶上,去村边自留地里掐几根长豆角回来,待水开后下入面条、豆角一起煮,那份白与绿的天然搭配,再浇上鸡蛋西红柿卤子,或猪肉炸酱,一大碗手擀捞面条的鲜香,足以抵消所有的疲累。秋天里,蒸一锅刚从地里刨回的红薯,或是金黄色的老南瓜,煮一盆刚刚从地里摘回的毛豆角,或者刚从花生秧上摘下的新花生,那味道,才叫一个真。

  乡村的味道总是先于其风景,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比如小时候春天里从喝酒花里吮吸到的那一丝丝带着酒香的甜蜜;比如端午节早晨拔毛毛眼时尝到的那枚酸酸涩涩的青李;比如趁邻村的看庄稼老人没在,偷偷摘一把嫩绿的豌豆夹,塞入嘴里时那满口的清香……

  至今还记得,年少时随父亲在黄楝树林场度假,在那里尝过的山野美味:青青红红、酸酸甜甜的野酸枣,蓝灰色的小小的、圆溜溜的野葡萄,红得透亮、甜得醉人的红灯笼似的空柿,白嫩香甜、满身褶皱的鲜核桃仁儿……

  舌尖上的乡愁,就是这样深深地刻在记忆里。上周在老家,菊嫂又送来一只刚摘下的油亮亮的嫩南瓜,一头大一头小,像一只小棒槌。炒一盘嫩南瓜丝,连锅底的油都被染得金黄。小叔说他会做塌菜馍,就是把嫩南瓜丝用盐稍腌一会儿,出水后加调味料,然后夹进事先擀好的两张薄饼中,把边缘的口封好,在鏊子上抹少许油,把两面烙熟就可以了。想想就好吃,只是还没有尝试。

  乡村旧有的美味难以忘却,如今又添新滋味,酿就新愁绪。因为总是担心那些好吃的会渐渐地走失,或者变味,或者被铺天盖地的冒牌货所淹没。就拿西红柿来说吧,除了水果专卖店那种价格昂贵的奶油小柿子,我再也寻找不到小时候姥爷和妈妈栽种的西红柿的味道了。这些年好不容易生出一个某山西红柿,如今却满大街都自称是某山西红柿,放一二十天也不用担心会放软,切开来里面总是裹着一个绿色的硬核,让人怀疑那里藏着什么基因密码。还有某村西瓜,因皮儿薄瓤沙甜,把市场上那种皮厚瓤硬味寡淡的西瓜都比了下去。但红火了没几年,也渐无声息,只留下吃瓜群众的遗憾。

  前几天在王屋山上一个叫史家腰的小山村,吃到了个人食桃史上最脆最甜的桃子。桃子个儿很大,随便拿一个上秤一称,竟有1斤1两重!桃子外观青绿,不见那一抹诱人的桃红,像是没长熟。轻咬一口,却是咯嘣脆响,且格外甜,像是咬到了甜瓜。更让人惊喜的是,越接近桃核儿,果肉越红,到最后,只剩下一颗与大桃子十分不般配的小桃核,只有杏核大小。可见,桃子也是不可貌相的。正如丑桔,愈丑愈有味道。询问桃子的芳名,得知其大名“中华寿桃”,小名“红不软”,取其红心、不易放软之意。又问城里是否设有销售点,答曰根本到不了城里的市场就被定点抢购空了。听说史家腰的黄香蕉苹果味道也很好,只是那天没有品尝,留下了想头。据介绍,史家腰95%以上的农户都从事林果产业,全村拥有富硒苹果、桃一千余亩,林下还种植药用牡丹等药材,林果产业已成为史家腰的主导产业。

  从小就听老人言:李树下面吃死人,桃树下面撑死人。小时候老家东边有一片李子园,生产队长对站在李子树上卸李子的社员放话:随便吃。但从没有人憨吃,怕死。而桃子则不同,只要你不把自己撑死。相比而言,我更爱李子的味道,但总是心存畏惧。而对于桃子,碰到好的品种,则是大快朵颐,可饭可果,顶饥解渴。然而却总是难以碰见中意的。不是淡如清水,就是肉核相连,吃得满手浆液。那种经嫁接后长成李桃,红皮黄肉,表面还没有绒毛,倒是很甜,但总觉得那不正宗。前段时间吃到了一种扁圆的桃子,黄色,很娇嫩的样子,说是蟠桃,倒是挺好吃,但毕竟不常见,价格也不亲民。这次在史家腰碰到“红不软”,想时时吃到却不容易,还要驱车百余里到王屋山。

  正遗憾间,同行有朋友在群里宣布,史家腰的桃子可以特批一些给我们送到城里,每斤3块钱,需上百斤。可这下可好了,你10斤他20斤的,一下午就团购了一二百斤。我也购了一些,再次回味那种独特的脆甜。

  同样在王屋山区,一个叫北桐的小山村,我见到了此生第一次遇见的黑玉米。小时候家乡的玉米是金黄色的,磨出的玉米仁、玉米星、玉米面也是黄色的。后来人们种出了白玉米,那雪白的玉米面与小麦面搁在一起,几可乱真。如今,竟然又在北桐遇见黑玉米。说是黑玉米,其实籽粒多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紫红、酒红、粉红,偶尔还有夹有金黄,玉米秆子上更像结了一穗一穗被包衣一层一层精心裹着的彩色玛瑙,划开来让人惊喜地发现,每一粒都闪着宝石般的光泽。

  一锅大冒热气的黑嫩玉米出锅了。那有别于常食用的黄玉米与东北黏玉米,那份色彩,那份软糯,那份香甜,那份筋道,一时间陶醉了大伙的胃。只是,那调皮的花青素,染蓝了人家的唇齿与手指,一时半会洗不掉。谁与他人分食时,一不小心,白裤子上也留下了黑玉米的记忆。临走,有人拿杯子从锅里舀了煮黑玉米剩下的水,蓝墨水似的。据说,这水也极富营养。除了黑玉米,在北桐村,我还看到了黑小麦面。这种黑色系列产业,的确是北桐村的创新。据说这个村种植有黑小麦、黑玉米各200亩,另有富硒黑谷80亩。村集体以保护价统一收购,加工成黑玉米糁、黑玉米仁、黑小麦面等产品进行销售,每亩可增加农户收入1000元左右,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户村双赢。临走,我瞟了一眼桌子上展陈的黑小麦面,乖乖!价签上写着每斤8元。回家赶紧把亲戚送的那几斤黑小麦面精心做了吧,那可是宝贝。

  无论是史家腰的桃子与苹果,还是北桐的黑玉米与黑小麦,抑或是以“富硒”打头的南瓜、红薯、胡萝卜等等,我都默默期待着,这些美味能够凭借着无数耕耘者的智慧与汗水,以乡村应有的本真,以健康、香甜的姿态,在济源扎下根来,就像韩彦的软籽石榴、坡池的金太阳杏,就像庙街的金蒜、寺郎腰的大葱……永远留下乡间独有的好滋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