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提升 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指尖为语传真情 沟通无碍暖人心
关注济源网微信
手语是听障人士“看得见的语言”,架起了无声和有声世界沟通的桥梁,在指尖传递温暖,有助于帮助听障人士消除沟通障碍,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据统计,济源现有持证残疾人20382人,其中听力言语残疾2214人,占比10.86%。助听器的普及和人工耳蜗的应用,极大方便了听障人士的生活,但“手语”对他们来说,仍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握着拳头,朝前来就医的听障人士伸出食指,然后收回食指,又竖起大拇指……日前,在济源市中医院肝胆脾肾科门诊,手语推广志愿者王坤双手上下翻飞,与听障患者张先生交流,仔细询问其诉求,并及时转达给主治医师,整个就医过程顺利、高效。
听不清医嘱,讲不出病情,一直困扰着听障人士。手语陪诊服务可以有效破解听障人士“就医难”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单,张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连连向医生和手语志愿者打出“谢谢”的手势。“我们会持续做好手语陪诊服务,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进一步传递关爱、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王坤说。
不同于正常人的口语表达,手语表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更好地服务听障人士,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策划实施了“指尖为语 让爱‘豫’见”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手语培训进校园、进机关、进基层等活动,有效补齐济源各领域手语技能短板,切实提升项目化运作能力,加快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提高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程度和质量,更好地为困难群体服务,切实解决其急难愁盼问题。
“双手抱拳在胸前挥动,就像我们平时做恭喜恭喜的动作,表示祝福。”近日,“指尖为语 让爱‘豫’见”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济源一中、济源愚公之声合唱团、济源市人民法院,手语推广志愿者以日常手语、常用生活用语、常用应急手语场景对话、手语歌等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大家认真听讲、反复练习、积极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手语培训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人民法院的干警,我要学好基础手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与听障人士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学员杨劲草坦言,手语既是一门艺术,也是连接他们与听障人士的沟通桥梁。一个小小的手势,既能让司法工作中“少数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能够让听障人士享受到更好的无障碍诉讼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指尖为语 让爱‘豫’见”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聚焦就医陪诊、法律维权、行政服务等方面,累计开展手语培训20场,培训人数200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济源手语普及率和覆盖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指尖为语 让爱‘豫’见”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吴金根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深入基层,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广国家通用手语,为听障人士提供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贴心的服务,真正实现沟通“无障碍”、服务“零距离”,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本报记者 侯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