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首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激情唱响
关注济源网微信
舞台上,一段段流传久远的经典戏剧,被表演者精彩演绎;舞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这是9月13日下午,记者在承留镇智慧体育公园看到的场景。
当日,由济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源市承留镇人民政府主办,济源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济源首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在承留镇智慧体育公园激情开幕。来自济源和周边县市的参赛选手轮番上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戏曲盛宴。
不限剧种、不限年龄、不限地区
“村梨园”报名人数众多成“团宠”
记者了解到,此次“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分为成人组、少儿组和折子戏三个组别,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进行,共10天15场。由于参赛选手不限地域、不限年龄、不限剧种,此次“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受到了济源及周边县市众多戏迷朋友的欢迎。参与报名的人数达246人,其中年纪最大的选手77岁,最小的只有5岁。
如果没有亲眼看济源首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比赛现场,无法想象济源戏迷朋友竟然这么多:偌大的体育场坐满了观众,看台上、舞台下,随处可见认真听戏的戏迷。他们中有老人,有小孩。听闻这里有比赛,他们带着扇子、拿着水壶,早早就从十里八村赶了过来。
台下观众越多,台上演员的劲头越足。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济源及洛阳、焦作、商丘等地的参赛选手个个盛装打扮,逐一登台献艺。精彩的演绎和优美婉转的唱腔,令观众沉浸其中。一曲曲唱段结束,掌声响起,欢呼声不断。
来自洛阳的王丽红是一名专业的戏曲老师。听闻济源举办首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她便挑选了5名学生报名参赛。这是她第一次带学生来济源参赛,现场的氛围让她感到惊喜不已。
“听戏的观众越多,选手也越有劲儿,发挥得就会更好。”王丽红告诉记者,济源的戏曲氛围浓厚,不仅喜欢听戏者众多,台上参赛的选手实力也不可小觑,由此可见,济源很重视戏曲文化传承,这对戏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儿。
11岁的葛晚晴身着古典戏曲服装,在舞台上表演了《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别看她年龄小,但唱起戏来认真的模样可是一点儿也不含糊。花木兰的娇羞与刚毅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曲终了,葛晚晴收获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评委也打出了79.47的分数。
“这是晚晴第二次登台唱戏。”赛后,葛晚晴的妈妈李小丽告诉记者,晚晴学戏的时间不算长,听闻有这样一场擂台赛,她便和晚晴商量后报了名。“成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不仅能够站上舞台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收获。”李小丽说,“村梨园”戏迷擂台赛给包括晚晴在内的戏迷朋友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这是真正面向咱老百姓的舞台,我觉得非常接地气。”李小丽说。
听戏当评委、了解戏曲知识
创新模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请评委亮分!”每当选手展示完,伴随着主持人高昂的声音,由省内戏剧名家组成的专业评委团纷纷举牌亮出自己打出的分数。记者注意到,除专业评委外,现场还设置了20名大众评委,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大众评委打分牌。每当选手演唱完,他们就会根据选手的表现判定是否举牌。
“为了增强市民的参与感,我们专门设置了大众评委团。”济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占峰告诉记者,每场擂台赛,他们都会现场随机挑选20名观众作为大众评委。如果觉得参赛选手表现不错,大众评委可以通过举起手中的打分牌向对方表示支持。每名大众评委手中的打分牌,可为选手增加0.1分。
“这是我第一次当大众评委,感觉参与感更强了。”市民胡太中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算得上是个老戏迷了。这些年,济源戏曲文化氛围浓郁,各种戏曲表演轮番上演,让他过足了戏瘾。“当大众评委给选手打分我还是头一回体验。”胡太中笑着说,这次自己的参与感更强了,听得也更认真了。
“谁唱得好,我就给谁举牌。我将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位参赛选手评判。”同样作为大众评委的赵桂芝告诉记者,她家在市区,这次特意赶过来听戏。
“要我说,这戏曲可不只是唱和听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咱们中国人的精气神。”赵桂芝笑着说,“‘村梨园’戏迷擂台赛是咱老百姓的舞台。”
“我们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要用经典的戏曲唱段来讲述人文故事和家国情怀。”李占峰说,选手表演的戏曲选段唱出了中国人民向上、向善、向美的美好风尚,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
据了解,此次“村梨园”戏迷擂台赛是2023年示范区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一部分。除了举办戏曲比赛,示范区还将向市民普及中国传统戏曲知识,增强市民对戏曲文化的了解。近年,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目标,示范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办了多项重大主题文艺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记者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