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七夕曝衣书

2023-08-21 18:19:53来源:大河网责任编辑:孙毅琳

  七夕的民俗众多,绝大多数民俗源于先民们的天象崇拜和神话传说,但也有一些别致民俗,与天象和神话无关,却与时令节气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曝晒。

  七夕前后,正值初秋,风高物燥,正是曝晒衣物的好时节,民间认为此时曝晒可以避免虫蛀,由此逐渐形成了曝衣、晒书的风俗,寻常百姓晒衣物,读书人晒书。

  晒衣的习俗要早于晒书,其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宋卜子《杨园苑疏》载,西汉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炫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极为瞧不起这种作风。据《世说新语》记载,七月七日这天,当阮籍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籍则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大布犊鼻裤,即大裤衩曝晒,与绫罗绸缎相抗,予以嘲讽。有人问阮籍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就是晒衣的著名典故。从“未能免俗”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曝衣”已是很流行的习俗,甚至形成以此夸富斗奢、炫耀知识渊博的陋习。

  到了唐代,七夕曝衣已成为全民活动。诗圣杜甫曾作诗《牵牛织女》,提到了当时的晒衣场景:“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而七夕晒书的习俗则是在曝衣习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七晒书的风俗。到了魏晋之时,此习俗已蔚然成风,并受到读书人的无上推崇。

  据史料记载,建安六年(201年),22岁的司马懿在家乡河内郡为官。曹操想征召司马懿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而司马懿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又不敢得罪,便以自己患风痹症为由拒绝曹操。曹操认为有诈,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中查看,果然发现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便信以为真。可七夕这天,司马懿命人在院中晒书,午后暴雨突至,他一着急,忘了自己装病,起身跑出去收书,恰巧被一个婢女看到。曹操得知后大怒,下令让他立即前来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好乖乖赴任。装病中的司马懿都忍不住随俗晒书,可见这一风俗在当时是多么盛行了。

  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一则晒书趣事: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在大司马桓温帐下做“南蛮参军”,后来辞官回乡隐居。七夕这天,见富裕人家晒绫罗绸缎炫富,他就仰躺在太阳下,露出腹部。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晒书”,既表明对炫富的不屑,又显示自己满腹经纶,这就是历史上“袒腹晒书”的著名典故。

  到唐朝时,晒书逐渐形成制度。至北宋,更形成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晒书集会。晒书至此成为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成为博雅文人品鉴学习诗书的绝佳机会。

  七夕曝衣晒书的习俗因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一直流行到了近代。但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衣物和书籍的防潮、防蠹已不惟曝晒一途了,这个习俗已渐行渐远。在我看来,现如今,在极个别地方和极个别人仍保留着七夕曝衣、曝书的习俗,更多的是在晒故事,晒的是文化和情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