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七夕,不只有爱情丨焦点网谈

2023-08-21 18:15:18来源:今豫网言责任编辑:孙毅琳

  中国历代文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让人感受着七夕的独特魅力。今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相传牛郎与织女在这一天进行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现代人常把七夕誉为“佳期如梦”的“中国情人节”,鲜花、礼物、烛光晚餐等“浪漫套餐”,表达爱意的过法层出不穷。但在古代,七夕可不只有爱情那么简单。

  一

  七夕,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在宋代达到鼎盛。其实,“七夕”并不只是象征着爱情,它最早来源于人们对天象、对时间、对数字的崇拜。

  对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图片

  图片天文爱好者拍摄到的牛郎星、织女星和银河

  对数字崇拜。“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二

  在古代,勤劳智慧的织女是传统女性的偶像,在农历七月初七,古代少女们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除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传说,这个节日还有很多美好的寓意。

  穿针乞巧。“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图片

  图片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喜蛛应巧”或曰“蛛丝乞巧”,盛行于唐代。女性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来研判得巧丰寡。

  投针验巧。“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投针验巧”,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在七夕正午时分,将一盆清水置于户外暴晒,一段时间以后,漂浮而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持,针就会浮在水面,不会下沉。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如果出现花朵、云彩、鸟兽的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

图片

  图片《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

  种生求子。古时候,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七夕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供磨喝乐。“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民间也有许多小孩儿手执荷叶,装扮成磨喝乐的样子嬉戏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三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传统节日一直在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润泽。

  阖家欢乐的春节也好,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也好,当下的七夕也罢,毫无疑问,从农耕社会跋涉而来的华夏儿女无不接受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滋润,无不是在不断解读传统节日的精神密码中得以丰沛圆润、拔节成长。

  体验中国式浪漫。“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情相悦温馨,七夕,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神话节日,绽放和畅想着爱情的伟大,诉说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归宿。这一天,人们月下观星,朝天祭拜,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千百年来的岁月嬗变,节日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也如水一样流淌到今天,映照在社会公众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历久弥新、晶莹剔透。

  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让七夕保有传统文化层面的意义,让传统节日沉淀并焕发新生的力量,展现出时代风采。

  无论是“链接”传统与现实、绘就一幅全新的“精神图景”《七夕奇妙游》,还是“情系七夕非遗之旅”线上非遗作品展;无论是听传统故事、搭鹊桥,体验传统七夕民俗魅力活动,还是“诗词中的七夕”主题诵读会的“好戏连台”……每年七夕,一系列活动的举办都在为七夕的文化“演绎”赋能,为七夕的民俗传承添彩,感受文化与情感波动,已然成为多向度、多层面的“灵魂输入”。

  感受经济复苏。在这个节日,市井间“浪漫经济”“甜蜜经济”逐步升温。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七夕特惠”、“中国情人节大礼”的宣传牌,从服装到珠宝,从化妆品到餐饮,从鲜花到礼品,无论是实体商家还是网络店铺,都在营造喜庆的气氛,各种促销营销方式花样翻新。

  商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形式多样的“七夕体”文案刺激着青年男女的购物欲望,为消费回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

  七夕,不只有爱情,还有人们对勤劳与智慧的美好祈愿,我们期待浪漫的爱情,更赞美朴素的勤劳与智慧。这份文化遗产资源宝贵,我们要发掘好、运用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图片

  赓续“七夕文化”。竭力让七夕佳节的时代魅力更强,让七夕文化的时代启迪更足,真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社会各界对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亦唤起了人们心中那份炽热的情感,既有对真挚爱情的憧憬,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坚持古为今用。立足历史、放眼时代,推陈出新,大力挖掘和传承七夕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植入更多中国元素、讲好更多七夕故事、传承民俗风俗、挖掘更多七夕魅力,结合更多传统文化。

  挖掘经济潜力。节日经济不能只贴个“爱情”的标签,简单的商品打折促销不能就算过节,这样的过节方式很快就会失去传统节日内涵。若传统节日丧失了存在价值,也会反作用于商业。要挖掘能够完全承载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用商业方式解读好其文化内涵。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今夜星空璀璨,今夜喜鹊相迎,思念汇聚成河。今年七夕,年年七夕,“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