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乡情依依——读长篇叙事散文《齐迹》有感

2023-07-18 09:2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孙毅琳

  故乡,只有你离开了她才会有这个温暖的称谓:乡情,是只有你离开故乡之后,才可能会有真正的体味。50多年前,当齐百红挎着蓝白相间的包袱,沿着那条通往车站的砂石路,踏上通向河北峰峰矿务局的那辆绿皮火车,一转身,家乡就变成了故乡。从此,也就开始懂得什么叫作思念,什么叫作乡情、乡愁了。

  作为一名作家,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体会到,不写故乡和父亲的作家不是好作家,而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一位没有写过故乡和父亲的作家。在阅读长篇叙事散文《齐迹》(沈阳出版发行集团 ·沈阳出版社2023年5月版)过程中,我的这种感受愈加地刻骨铭心、念念难忘。

  读完《齐迹》,我才发现,作者和主人公的人生、命运、家庭竟然有着罕见的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经历。比如他们的爷爷都是在战乱逃荒时客死异乡,他们都是父母的长子,姊妹们的排行,家乡院落的布局、走向,参加工作的时间,几乎是在相同的轨道上。我也曾到过已经荒芜的背坡(作者的故乡),多次去过槐滩(齐百红的老家),作者和齐百红相同的成长轨迹,不仅增添了我对这部散文作品阅读的文学兴趣,更增添了我对齐百红人生经历的兴趣。或许正是我们有着这种曾经的、共同的乡村生活和家庭背景给了我强大的暗示,让作者的文字在我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并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不安,诱惑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齐迹》的作者黄河清是我的同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相识于一所艺术院校的戏剧编剧进修班。那时,他已经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他的创作履历是小说起步,散文随同,之后是报社特稿部特稿记者、组稿编辑、纪录片编导等。几十年的文学生涯,思乡的散文始终是贯穿其中。20世纪90年代,《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曾连续发表了他的一系列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和感受乡村变化的随笔散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如今,细细阅读《齐迹》这部长篇叙事散文,我发现了作者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在长达20多万字的书中,重复出现、反复提及一个关键词——齐叔(主人公齐百红的父亲)。我真的惊讶,作者是如何在自己的心中同时获得了对齐叔、对生命、对土地、对故乡如此平淡又如此深刻的生命体验,对齐叔有着如此的眷恋和热爱。他文学触角的敏锐、生活观察的细微、生命感悟的亲切,渗透和发挥着作者特有的趣味和个性。读他的散文,仿佛一下子能唤醒我的乡村生活体验和灵感,同时也唤醒了我对已逝去的父亲那深深的愧疚和怀念,并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哲理——父亲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写不完的大书。在《齐迹》中,我也感到了那生我养我、如今已经渐渐疏离、失落和消失的村庄。它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深沉、最厚重的底色。而父亲,就像一轮中秋的圆月,挂在我思念的天空之上,永远照亮着游子回乡的心路旅程。

  翻开《齐迹》,百红在学校宿舍里悄悄啃着发馊了的窝窝;在小叔的教导下,小小年纪就领悟着“术业有专攻”的内涵;因年纪小和小伙伴们争夺一星点馒头皮而被磕掉门牙,母亲负疚地抱着他,强忍着委屈不让泪水掉下来的小百红;参加工作后第一次班长让报胶靴的“尺码”的尴尬和由此引来“黑车轴”的不堪;第一次亲自绘制的煤层图中的那个“清”字的笔画因不规范而不得不重写、重绘的经历;客死异乡的祖父;年仅16岁就挑起全家生活重担下煤窑挖煤的父亲;田地里像一个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在生活中沉默寡言极少抱怨的父亲;在病房里弥留之际还劝说儿子百红回去歇歇的母亲;父亲赶集路上因顾着说话没有让本家外甥女吃个漤柿的遗憾;惦记着本家侄子的生活困难,执意要给侄子留下500元才肯去住院的父亲;以及那些农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庄稼的一春一秋,一冬一夏,人性的温暖、人情的善良、人间的烟火,在作者的笔下都能让你触摸到最本初、最真挚、最纯洁的那种感动和温暖。

  往事并非事事如意,往事并不渐渐如烟。《齐迹》中收录的几篇齐百红的散文——《家乡的早晨》《家乡的傍晚》《家乡的月夜》等,让读者体悟了一个日理万机的董事长对家乡的文学情怀。在朴素、温暖、近乎白描的叙述中,他的那个藏在丘陵皱褶中的温润的家园,因为有了父亲的存在,因为有着父爱的光芒,变得如此的灵秀生动和清雅美好,并以一种不经意的、绵绵的力量打动着你,而与主人公人生经历滋生着乡村关系的乡音、亲情和乡情,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勾起你无限的回忆和无边的联想。作者的散文就像田野里的泥土,不招人、不吭声,而从那里面长出的庄稼就像他故乡山坳里盛开的槐花一样,素雅、繁茂、热烈,不声不响也别无选择地吸引了你的视线,简单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从容,慢条斯理中剔除了浮躁的功利,透出的是一种人格的自尊和自信。

  黄河清是一个既古典而又现代的乡土的歌者。他的《齐迹》需要你静坐下来品味,适合在一盏昏黄的台灯下阅读。他的文字让你感到很温暖,很舒缓。读着读着,你有时会眼睛一亮,有时会鼻子一酸,含在眼中的那一滴泪水就噙在眼眶中怎么也掉不下来,继而让你有了发自内心的带泪的欣慰。从中,我读到了人生的艰难,岁月的沧桑。因此,我十分惊讶作者对于文字的捕捉能力。我们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大地和乡村,在他平平淡淡的文字里却读到了久违的感动。这功夫有点像我们家乡腌制的过冬的酸黄菜,经过不同人的手,调制的味道则完全不同。

  文学,要有益,还要有趣。散文好写,但写好很难。作者的散文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是真诚写作、真情写作、真实写作。他写得不紧不慢,但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到他写得并不轻松。他是付出了感情的,也付出了心血和泪水。读完他的散文,我甚至想,如果时间允许,我也应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某种力量来写一写我的故乡,写一写我的父老乡亲。尤其是我的父亲,我为他写的文字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尽管父亲离开我已经很久了,尽管我始终觉得父亲依然没有离开我。

  读长篇叙事散文《齐迹》,心间油然而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乡愁,就像把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了写给远在故乡的父母的一封家书上,脑海中顿时有了一种久违的画面感;就像故乡老屋袅袅升起的炊烟,是思念,是牵挂,也是回忆。在这种含泪的记忆中,故乡就像我们童年时代那个一不小心挂在了树梢上的风筝,酸楚的惆怅里氤氲着一种莫名的心痛和惭愧。无论是邮票,还是风筝,我们的想象都是苍白的。其实,《齐迹》的核心是善良、温暖和真诚,这是作者乡土写作的灵魂。因此,《齐迹》中的齐叔和他的槐滩,就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了,也是读者的槐滩,也是读者的父亲。而作者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片土地,也就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了,而是我们有着共同乡村生活背景的游子们的共同的青春心灵的历史了。

  反观《齐迹》这本书,对一位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齐百红所管理的济煤能源那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用笔和篇幅相对弱了些。问及原因,作者说:“这是一本矿山人的故土情怀,是本书的上卷。本书的下卷将以‘一个乡下人的矿山情怀’为主线,系统、翔实地叙述齐百红和这家集团公司几十年来经风历雨,凌霜傲雪的历史进程。”

  我释然。为此,我充满期待。(傅文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