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正文

让青春的激昂在劳动中闪光——济源示范区劳动教育工作纪实

2023-05-11 10:30:0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韩旺小学师生在白菜制种基地观察白菜花

  梨林小学开展“杏福节”活动

  小小讲解员在韩旺小学种子农耕文化馆里介绍农业的“芯片”——种子

  王屋一中师生在栽种鲁冰花

  梨林小学举行“快乐瓜果宴”吃西瓜比赛

  劳动实践基地内,学生化身“小农民”,体验劳动乐趣;校园里,学生变成“小厨神”,烹饪一道道美食;农耕展览馆里,学生成了“探索者”,了解农耕传统文化……今年“五一”劳动节后的第一周,是第二个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周。济源各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努力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济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融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特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综合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形成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以“劳”树德以“劳”育美

  劳动是一种锻炼,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修养。

  近年来,济源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场地部署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同时,认真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经过充分调研研讨、总结分析、科学规划,目前,济源出台了劳动教育“12345”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1”个核心目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培养新时代爱劳动的“愚公好少年”。

  ——“2”大基础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地场所建设,各个学校聘请有劳动技能的专业人员为专职、兼职劳动教师,利用农村的闲置教育资源,拓展城乡劳动实践场所,打造“城乡一体化劳育共同体”。

  ——“3”化立体推进:通过课程资源整体布局体系化,培育目标由低到高阶梯化,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差异化,进一步完善劳动课程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项深度融合:拓宽实施渠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责任链条,使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独立开设必修课,加快劳动课程研发;与德智体美相融合,让各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突出劳动文化,彰显劳动育人功能;与生产劳动相融合,让学生走进社区、基地、农田、工厂进行劳动体验。

  ——“5”大特色片区:结合学校位置和办学优势,分别在城区、城郊、农村组建3个学农、1个学商、1个学工劳动教育特色片区。

  目前,梨林、王屋、下冶3个学农劳动教育特色片区已粗具规模。其中,下冶一小投资240万元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容纳500人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每个学生既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劳动教育的受益者。

  田园教育梨苑花开

  “刨坑、浇水、撒种、填土,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步骤来。”日前,在梨林小学的劳动课上,李顺利老师一边示范,一边为学生讲解种花生的要领。

  自2014年起,梨林小学开始探索“田园教育”,在田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田园活动、田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让师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美好生活。

  “劳动课要让学生从教室走出来,走进劳动现场。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优化劳动品质、发扬劳动精神。”梨林小学校长段济宁告诉记者。

  依托田园基地,近年来,梨林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田园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田园特色,树立了田园品牌,打造出鲜明的学校田园文化。该校打造的《田园文化:乡村学校发展的“金钥匙”》劳动教育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今年4月4日,段济宁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到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录制网络培训课程,助力提升中小学劳动教师专业水平。

  梨林小学劳动教育是梨林中心校开展“田园教育”的缩影。近年来,梨林中心校一直将“田园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建立了乡村田园劳动教育联盟学校,以打造劳动教育特色为突破口,实现了梨林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目前,联盟会员学校已经发展到了26所,辐射贵州、甘肃等地的学校,参与师生突破6000人。

  田园文化是学校在实施“田园教育”过程中打造的特色文化。在梨林小学“六区两馆一廊”田园劳动基地,推石磨加工玉米糁、担牛粪等劳动场景再现,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劳动。在梨林中心小学的“德雅田园”基地,学生翻地、拔草……这些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田园教育”花开校园。

  耕读教育王屋论“践”

  “辣椒的根系大多集中在地下10至15公分的浅层土壤中,在浇水的时候要适度控水。”近日,在王屋镇原庄村小辣椒生产基地,王屋一中的学生在认真聆听技术员范哲红讲小辣椒的种植知识。这是学校组织开展的“游乡村、务农事、研耕读”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王屋中心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近年来,王屋中心校以耕读教育为载体,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富有远见,善于实践,人格完善,素养全面”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努力实现山村中小学校的蜕变。

  走进王屋中心校韩旺小学耕读苑,可以看到古朴的农耕文化长廊、灵秀的“河之洲”文化园、精致的“水一方”文化园和百蔬园、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本末园、桃李园、现代农业阳光棚。学生在耕读苑里翻地、撒种、施肥、收割,掌握了基本劳动技能。“让每个旺仔都靓志”点燃了学生心中希望的火把。

  “农耕课程应该是从乡村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课程,要有乡土味、生活味。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农耕课程来丰富课堂教学,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实现融合;拓宽育人渠道,让学生在乡村大地上自由飞翔,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韩旺小学校长张波说。

  耕读教育在当代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为耕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王屋中心校通过开展耕读教育,逐步提升教育内涵,形成了办学特色,拓宽了育人渠道,提升了办学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修德、开慧、学艺功能,通过建立劳动基地、开设劳动课程、开展‘读经颂典’活动,以耕养德、以耕健体、以耕益智、以耕怡情,读史明志、读文聪慧,让学生在‘耕’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让耕读教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王屋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杨国顺告诉记者。

  在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劳动教育在济源全面开花。下冶中心校打造劳动综合实践基地,让劳动融入研学实践;济源高级中学规划建设校内现代农业科技园,让学生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济水一中围绕“培育劳动小能手,搭建成长大舞台”,开辟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补齐劳动教育短板,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宇华实验学校以“厨”为媒、以“厨”育人,让学生“育见”更好的自己。

  丰富的劳动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截至目前,济源已有20余所中小学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五育融合”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正在通过劳动课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德。

  “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济源是愚公故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勤劳实干的文化底蕴,更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我们一定会将济源劳动教育做好、做优、做强,把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示范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程盛说。(记者 赵传杰 通讯员 翟飞)

  本版图片由示范区教体局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