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小城大计——济源种业振兴行动调查

2022-12-24 09:03:01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蔬菜制种开出“乡村振兴”之花。 (资料图片)

技术人员正在对小麦进行杂交授粉。记者 付卫东 摄

  当下,拥有73万人口的济源,正精心实施着种业发展大计。

  12月22日,正值冬至,寒风刺骨,位于轵城镇东留养村的小麦育种基地人工智能气候室内,细嫩的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小麦育种“土专家”、济源市财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财秀与技术人员一起,忙着往大棚内移植。这已是他们今年播下的第三茬小麦。

  依靠自己搭建的气候室,这家公司在当地成功实现了小麦加代繁育,此次播种距离上次收获只有40多天。此时,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打来电话,关切询问加代育种的情况,叮嘱明年可能要发生的病虫害,提前做好预案。这让王财秀非常高兴,更坚定明年育出优良品种的信心。

  地处黄河北岸的济源示范区,无论是西部山区还是东部平原,都是育种的良田沃土。像王财秀这样默默无闻的育种人,犹如牵线搭桥的“红娘”,在济源越来越多。他们十年磨一剑,执着于小麦育种、玉米新品种培育,专注于蔬菜种子代繁、花卉制种等,种子田早已变为事业田。“河南最大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正成为济源种业振兴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60多年来,济源从一粒种子做到一项产业,由一个基地扩至全域规模,从豫西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惠及亿万个家庭。靠着种子的研发、选育、代繁、推广、销售,济源声名远播,吸引全球种子企业争相合作,众多专家院士相继在这里扎根,其中奥秘在哪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助推着这座小城实现种业振兴的宏愿呢?

  一个产业缘何跨越半个世纪

  只有农民喜欢的产业,才会长盛不衰

  一粒种子的奥妙是无穷的,召唤着人们孜孜不倦地去探索。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翟明堂已是闻名济源的育种人。他培育的玉米杂交新品种不仅走俏全国,而且出口朝鲜、越南等国家。作为济源最早一批与育种打交道的人,那时翟明堂的目标就是育好种、多打粮,让更多人吃饱饭。

  翟明堂家住太行深山区的邵原镇邵原村,当地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是玉米良种的天然繁育基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邵原镇种子站工作的翟明堂,就与同事们一道,扎根良田,埋头钻研,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玉米良种基地,面积最大时达到5万亩,规模在全国屈指可数。他们培育的玉米良种产量比常规品种高出1倍,让当时许多家庭填饱了肚子,还有余粮,很受农民欢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翟明堂离开种子站回到村里,专注于培育优质玉米品种,冬天自费到海南三亚南繁,后来辗转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进行玉米杂交,先后培育出6个新品种,产品畅销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市。他手把手地教给乡亲们繁育,先后带动3万多农民干起了玉米制种。制种产业发展了起来,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虽然后来经历过挫折,耄耋之年的翟明堂对玉米良种繁育仍矢志不移,“希望有生之年凭借手中的亲本,再培育出适应时代的新品种”!

  与翟明堂相比,侯三元更是在种业振兴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2001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刚从种子公司走出来的侯三元在大峪镇东沟村搞起了蔬菜制种试验。东沟村地处济源大山之中,有着天然的隔离优势,但是农民们第一次听说要搞制种,个个都摇起了头。“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的土地,还能长好蔬菜种子?”面对乡亲们的疑问,侯三元没有退缩,而是给农民每亩先拿出2000元的风险保证金做抵押,打消大家的顾虑。接着,他带领团队吃住在东沟村,先“种下样板田,先让农民看”,然后“带着农民干”,最后“帮助农民赚”。经过不懈努力,种惯粮食的土地上不但开出了醉人的菜花,而且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亩产效益超过了2000元,赢得了农民的信任。

  在此后的10年间,蔬菜制种从太行山区延展至王屋山下,产量由当初的100多斤发展为300多斤。王屋镇柏木凹村见证了种业发展带来的“醉美力量”。全村以花为媒,办起国际菜花节;以产兴业,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人均收入从几十元增至1万多元。制种产业又助力美丽乡村、旅游经济,赋予柏木凹不竭的发展新动能。

  在创新技术的引领下,2000年后,济源蔬菜制种面积呈几何倍增,从几百亩到如今的3.6万亩,从济源延伸至周边县市,全部实现订单种植,亩均收益也由起初的三四百元提高到四五千元,种子种类由单一的白菜变为600多种,其中,白菜、甘蓝、萝卜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43%。

  效益是最好的试金石。看到蔬菜制种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加入到制种队伍中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多种经营主体出现,助推济源种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从玉米、小麦种子培育,到蔬菜、花卉制种,覆盖了全境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带动近5万户农户走上小康路。2022年济源仅蔬菜种业产值有望达到3亿元。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妍,种业正成为济源乡村振兴中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种业的繁荣也在助推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调整。小麦种子繁育良田达到3.4万亩。种粮大户苏明坤今年种植的小麦种子最高亩产达到1460斤,优质又高产,实现了农民期盼已久的愿望。济源市锦田种苗有限公司将花卉制种与休闲观光农业、文旅研学教育相融合,产学研一条龙,四季皆风景,以致许多人记住了它另一个动听的名字“俏花匠”。从2020年以来,疫情并未阻挡种子企业前进的步伐,高质量发展让产业生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济源繁育的种子从济源走向了世界,在供应国内需求的基础上,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被业界称为“济源模式”。

  济源市种子协会会长、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三元认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使种子基地订单化率达到100%,种业成为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让农民从传统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农民喜爱的产业。这正是其长盛不衰的关键。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产业办主任张年琴说:“济源种业之所以走过半个多世纪依然生机盎然,既有本地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特色,更有政策的扶持、技术不断创新,而且一代代育种人接续奋斗,将种业打造成济源的主导产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强,让乡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济源种,何以敢种天下

  超一流的技术,过硬的实力,锻造出“济源标准”

  “济源种,种天下!”

  在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的展厅墙壁上,这6个大字熠熠生辉,映出了济源种业工作者的胸怀与担当,也给人以这样的思索:济源种,何以敢种天下?

  目前,济源种业发展主要包括选育、繁殖、推广、销售。据统计,2022年度济源示范区各类农作物种子繁育总面积6.9万亩,主要为蔬菜、小麦、大豆、玉米四大类,种子公司已发展到27家。这对耕地只有48.6万亩的济源来说,数量可观。

  如果时光回溯到20年前,甭说外地人,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济源人,恐怕也不知道济源有这么多种子公司。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是,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菜花、娇艳欲滴的花卉在阳光下泛着光,空气中飘着香,点亮了成千上万游客的眼睛。

  “当时为何不想让外界知晓,主要是担心基地位置让别人知道,种子被人拿去;而且公司规模和体量都小,不足为外人道也。”侯三元说,那时无论是本地还是省级媒体采访,都被婉拒了。这是绿茵种苗的实情,也是其他种子公司的心声。

  悄然变化出现在2012年。当年5月,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负责人带领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一行11人,专程调研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对济源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期望为我国的种子基地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此时作为制种行业的龙头企业,绿茵种苗已在全国知名,成为河南蔬菜制种业的风向标。济源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已占据全国重要地位。2017年,济源跻身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河南独此一家。

  在随后的发展中,济源把目光瞄准全球更多市场。

  “当初,我们主动寻找国外客户合作,靠着质量和信誉,用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品牌,最终让种子去‘说话’”,言谈中,侯三元带着一股子“韧劲”。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自瑞士、韩国、日本的国际知名种子公司先后与绿茵种苗牵手,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企业相继而至。

  每到春夏,柏木凹村制种户张树杰经常会见到出现在种田里的老外,他们仔细查看花粉的传授、测量果实的结荚情况。接触多了,张树杰也会用简单外语与对方交流,听到最多的是“very good”!

  为何国内外种子企业争相与济源合作?侯三元认为“他们看中的主要是繁育技术”。

  绿茵种子产业园正是按照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标准建设的种业园区。走进这里,标准化的管理技术、现代化的喷灌设备、精细化的耕作模式、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一览无余。

  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省级科研站点在济源落地。绿茵种苗在全省率先建起“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国唯一的蔬菜良种繁育院士工作站。一支“院士级”专家队伍无疑将助力济源种业振兴腾飞,济源正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实力是靠干出来的。春夏之交,正是蔬菜制种生长的关键期,记者随同侯三元到山区制种基地查看,一路上翻山越岭,跋涉田间。除去吃饭时间,侯三元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愿浪费,累了就在车上小憩一会儿,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位花甲老人。看到几处田里的白菜制种枯萎,他顺手拔下两棵,将病害部位拍了照片,让网格化技术员赶快传到北京帮助鉴定,查找什么问题。如果不好解决,就与美国相关技术部门沟通,早日找到根源。

  如此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员工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对侯三元来说,这早已成为习惯。在前不久召开的公司年度总结大会上,对于制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他随机点名提问员工,要求每个人将技能对答如流、了然于胸。

  “人类一日三餐盘中可以无肉,但不可以没有蔬菜”,在侯三元眼中,“济源供应的虽然是种子,但也是在保证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饭碗和营养安全,这样的责任能不大吗”!

  正是凭借沉甸甸的责任和严谨务实的作风,济源成为全国10余种蔬菜制种标准的制定者、全球公认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每年生产的600多个品种,一半以上出口国外。

  “我们要把每一粒种子都做到极致,因为这不仅仅代表着河南标准,更代表着中国质量。”绿茵种苗说到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他们繁育的良种纯度和发芽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2019年,时任国际种子联盟主席爱德华了解了济源良种繁育情况后,连声赞许,表示济源的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近3年的疫情期间,济源种子产量非但没有减少,订单面积还增长25%以上,营业收入增长三成以上,更多的订单来自国外。

  种业振兴,如何越走路越宽

  深挖产能,双翼齐飞,推动农民共富

  在济源市农科院副院长成东梅的记忆中,一粒种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珍贵。这让几十年专注于小麦育种的她充满了干劲。着力选育有济源特色的彩色小麦、富硒功能小麦、糯小麦,正成为她带领的小麦育种团队主攻方向。

  这个小麦团队从成立至今,已经育出10多个品种,从高产稳产的“济麦1号”到优质强筋的“济麦4号”,再到功能小麦“济糯2号”,每一个品种都经过精心培育、严格筛选与多重考验,每一个品种也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只有老百姓喜欢的才是好品种”“只有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会出好成果”,工作中,他们认准了这一点,到田间去,到农民中去,去倾听,去钻研。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甘于奉献,已成为他们的标配。

  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014年,在成东梅小麦育种团队的主持下,济源首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粮食核心区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项目”课题,在小麦千亩方测产中,亩产达752.46公斤,创下国内优质强筋小麦最高亩产纪录,专家们称赞济源“小地方能干出大事情”!

  与农科院专家相比,王财秀心中有个朴素的“禾下乘凉梦”,就是要从基地选育的上千个杂交品系中,早日育出亩产1000公斤的小麦。

  “哪怕十年磨一剑,也要圆上这个梦”!这位曾做过农资销售的“田老板”,2013年花费8万元建成的人工智能气候室,每年可以再增加一至两代小麦,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今年11月收获的加代小麦杂交种子品色远远好于往年,更增加了王财秀干好种业的信心。

  今年6月17日,财源种业与济源市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展小麦、蔬菜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合作,形成适合济源实际的技术路径,共同创新发展。这是继与河南科技学院合作之后,公司又一次与科研院所携手。以种子培育为龙头,一手通田间,一手接市场,财源种业以灵活的运作,在种业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路越宽。

  育种与制种正成为济源种业发展的双翼,相互助力,积蓄动能,振翅高飞。

  今年8月,济源示范区出台了蔬菜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以“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蔬菜制种为主,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发展1万亩以上,2025年达到6万亩,2028年达到10万亩。到2025年,实现蔬菜种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对新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制种的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等,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奖补,从2022年秋季开始连补3年。

  由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领衔的种业振兴行动,在济源历史上力度和规模都是最大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以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和促进济源乡村振兴。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蔬菜种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双福介绍,济源将投入7000多万元,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现代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力度,提升水平,着眼建成一批现代化特色的蔬菜制种基地,成功创建蔬菜种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好消息接连而至。济源蔬菜制种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在加快推进,曾困扰山区种业发展的水利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政府投资的246座制种育苗大棚相继建成投用,碧绿的秧苗茁壮成长,春节后都会移栽大田。高素质农民蔬菜制种培训班深入到村,种业专用农机现场演示办到田间地头。高素质农民的培训与高质量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29岁的翟玉喜是济源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这位曾经长年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已蝶变为新型职业农民,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农机使用维修于一身,流转的17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蔬菜制种。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让他切身体会到订单高效农业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品味到做“新农人”的甜蜜滋味。

  曾在北京行政机关工作的翟立军,2016年毅然辞职,返回老家邵原,从父亲翟明堂手中接过种业选育的接力棒,开展崭新的谋划。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轵城镇柏林村村民张战来看来,自己就是“芯片”的制造者。不过,他是以大棚做厂房,以田地为车间。今年28亩白菜制种产出4000公斤种子,带给他13万元的收入,脸上的笑容就像春天的菜花一样灿烂,明年80亩的种植计划已悄然落到实处。

  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谋划更高的战略设想:以国家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工程为重点,建成国家洋葱杂交育种中心,培育5个以上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人才种子”也在迅速成长。从农科院到种子企业,一批年轻的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加入队伍,硕士以上的研究生占到20%。绿茵种苗率先成立技术部,年轻的研究生团队承担起科技创新研发的重任。

  绿茵种苗技术部主任肖林云介绍,他们当下主要研究蔬菜制种种植管理,病虫害的发生、传播路径,尽快开发出适宜本地的防控技术,为生产出高质量种子走出自己的路子。

  有了人和产业,济源种业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加快构建,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向。绿茵种苗靠着创新科技的加持,又瞄准高端蔬菜育种。从济源走出的“济麦4号”“财源2号”等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有100多万亩,亩产达到1600斤。从一粒种子发端的济源种业链条越来越长,含金量越来越高,正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共富道路。(记者 付卫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