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张宪兵:身残志坚 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2022-11-14 10:19:02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如今,在大峪镇方山村,提起张宪兵,村民们都赞不绝口。他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点亮了“残缺”人生,在致富路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日前,记者见到张宪兵时,他和妻子正在地里劳作。只见他弯着腰,一只手扶着残疾的腿,一手拽葱。弯腰、起身,这对一般人来说十分平常的动作,对他来说却有些困难,但他脸上却满是自信和笑容。

  今年62岁的张宪兵,几十年来通过发展林果、种粮食等一步步走上了小康路。没想到,今年改种植红薯的他“火出了圈”,不少周边村民慕名找他“取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令我备感振奋。”张宪兵说,在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发展农业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

  从他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一个新时代农民奋斗的力量。

  自强不息,做劳动致富新农民

  院子里两孔明亮宽敞的大窑洞、几棵果树、几垄绿油油的白菜萝卜、一群悠哉的鸡和一只可爱的小狗……这就是张宪兵田园式的家,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几十年靠土地谋生活,现在日子过得挺不错。”张宪兵笑着对记者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他1岁多时患病,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致双腿残疾。

  “我很感激父母没有放弃我,给我治病,还一直供我上到高中。那时高中毕业,也算比较高的学历。”张宪兵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各家条件不是很好,何况他姊妹6个。父母起早贪黑挣钱就是为了给他治病。他记得最清楚的是1973年,父母带他去洛阳看病,光右腿就做了12次手术。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耽搁学业,一直上到了高中毕业。

  虽然因病导致腿部残疾,但张宪兵不仅没有因此消沉,反而磨炼出了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品质。

  1988年,张宪兵和赵小玲结为夫妻,后生育了两女一儿。他和妻子承包了90亩地。其中核桃树20亩、梨树20亩、桃树8亩、山楂树2亩,耕地40亩。由于没有技术,他种植果树并没有赚到钱,好在还有几十亩粮食,虽然日子不富裕,但一家人很幸福。

  幸福靠奋斗,生活靠打拼。这时的张宪兵并没闲着,“即使当农民,也要当个新农民,干出个名堂。”2011年,儿子当兵后,他又在坡头承包了30多亩地种粮食,除去机械、种子、化肥、人工等开支,一年能收入2万元左右。加上村里承包的几十亩地,他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

  勇于创新,订单红薯种植助增收

  “多一个产业,致富也更有‘奔头’。”张宪兵说,在朋友的推荐下,经过考察,他决定种红薯。“公司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不愁销,出土就拉走。”张宪兵决定尝试一下,第一年先种20亩。

  他连夜拉回来4车红薯苗。看着满屋的红薯苗,他顿时压力倍增,犯了愁。

  愁水到不了地。栽苗最需要水,由于没有灌溉设备,自来水管的压力不够,水流很小,根本没法浇灌。于是他找到大峪镇政府,在相关人员的协调下,终于用上了水,解决了水的问题。

  愁产量达不到。根据公司技术员的介绍,红薯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他担心产量达不到。

  10月13日,红薯开始收获;16天后,红薯全部收完。期间出土的红薯,不管大小,公司都拉走了,村民们看到后很惊讶。于是,很多村民来向他“取经”。

  张宪兵并不满足。他说,由于第一年种红薯缺乏经验,中间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栽种红薯技术不达标,产量低;二是收获红薯的机械不专业,速度慢,费用还不少。

  “今年就当是学习了,明年我要把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40亩,并对工人进行红薯栽种技术培训。我还想成立一个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种红薯。”张宪兵信心满满地说,他要继续努力,争做残疾人的榜样。

  方山村有着40多年党龄的村民卫元旭说,张宪兵虽然是残疾人,但是他用顽强的意志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敢拼搏。

  张宪兵认为,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只要踏实肯干,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记者 陈秋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