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家乡之变

2022-11-11 11:3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那个周日,我到轵城大街上去转,发现大街上新安了护栏,路边划了停车线,一眼望去,和市区的大街没什么区别。桥头的小广场,建设得漂漂亮亮。沿河往南,也是一路风景。

  偶遇一家祖孙三代。那个儒雅的年轻人在市里的一所学校工作,周末带着母亲和三四岁的儿子来这里转转。那位母亲是退休教师。她非常欣慰的是,儿子非常优秀,从北京应聘到济源的学校工作。这次,她跟着来看看孙子。

  “济源这个城市非常漂亮。”那位母亲感叹。

  我在西轵城村生活了将近20年,过去每天奔波上班,为生活劳碌,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生活的村子,最近几年才知道村子竟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古轵国故址,古轵国的城墙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树木掩映之中,仍伫立在西轵城村的南边。

  上小学的儿子暑假作业里有一项是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写一写感受。

  大明寺里有一个展板,介绍了中共济源县委重建的前因后果。我给孩子讲述那时候的故事,告诉孩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很多革命先烈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的。

  孩子似懂非懂,问:“那时候离现在有多少年?”我说:“那时候是1932年,现在是2022年,过去了90年。”“90年?这么久?”孩子问。“我来这里快20年了。”我说。“我来这里8年了。”儿子笑着说。

  20年前,我和老公认识没有多久,就在媒人的催促下考虑是否结婚。我心里有很多顾虑,倒是妹妹一直在鼓励我继续走下去。

  “姐,你没有去过他家那边吧,上次我去四中的时候,一路过去,都是平坦的大路,那边的村子还真是不错。”妹妹师范大学刚毕业,有同学在四中实习,她去过那里。

  “我在省城工作了那么多年,最后又嫁回了农村,同学和朋友会不会笑话我?”我说。

  “姐,咱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村怎么了,农村也有俏媳妇。”妹妹说:“姐,日子是自己过的,管别人怎么说呢。”

  我刚结婚的时候,从市区回家,要走很长一段没有路灯的路,从市区到轵城大街,再走很远才到家。一路上,黑乎乎的很吓人。

  家里每个人有一分多地,全家有一亩多地,收麦子的时候,我还没有走到地里,麦子就被拉回来了。有一天,吃过晚饭,我一个人到村后的公路上转,回来才发现全家人都在找我。他们以为我人生地不熟,不认识回家的路。

  后来,沁园路这边修了路,可以直接回家,不需要再绕道。再后来,文昌路也安装了路灯。再后来,家后边的菜地变成了小区,路两边都成了小区。我们都没有地种了。

  2008年,我在大街上看到了济源2020年的规划图。图上,轵城和市区之间还有一条城乡公路,现在已经连在了一起。

  前些日子,我接到一家楼盘售楼部的电话,是推销德鸿宸院的房子。接了几次电话之后,我决定到售楼部去看看,竟然发现离自己家只有1100米。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将城乡之间的差距无限缩小。

  我们居住的房子通天然气已经10年了,厕所改造也已经好几年。原来垃圾都扔在大街上的电线杆旁边,现在保洁员都上门收了。家门口的路边,也都划上了停车线。

  我家西边的邻居早年在市区居住,老家的房子出租了好多年。5年前,邻居卖掉了市区的房子,在老家盖了一座小别墅,一家人都回来住了。

  回程,路边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我不禁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是新时代的象征。

  桥头的小广场上,是党史文化展区,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这满大街的城市化景象,也记录着一个时代发展的印记。

  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弱小的。在时代的大潮中,个人只能选择奋斗进取,和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才能有所作为。

  前年夏天,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请老家的人来给家里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施工的时候,我和老板一起去环城路那边找叉车。他看着路边的高楼问我:“你们这里是个镇?怎么比市区都繁华?”

  我猛然一惊:我每天熟视无睹,其实这些年来,这个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渐渐明白,虽然我骨子里一直认为根在异乡,但是这个城市化的村庄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才是我生命的根基。(井向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