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网评 > 正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2-11-11 09:37:5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乡村振兴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推动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农业强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同时,新时代十年,我国通过稳面积、提产能、强责任、保供应,始终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筑牢了坚实基础,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也为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了根基。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增强粮食安全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1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此后“树立大食物观”写入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大食物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扶贫先扶志。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要真正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从各个方面想办法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由村组织统一管理,经营形式比较单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或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次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着力完善基础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对接服务、健全指导体系,推动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通过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从原来的美丽乡村转向和美乡村,意思是说未来的乡村不仅要美丽,还要和谐。这一新论断,既丰富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进一步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实施方向,为我国未来的农村擘画出一副新图景。

  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出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指导意见。推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率先健全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同时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自愿有序进城落户。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防范农业系统性风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安全,就是要增强农业产业链的韧性。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重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  梁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