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书写精彩“济源答卷”——“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源专场侧记

2022-09-30 10:1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十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十年也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

  非凡十年,济源不凡。9月29日上午10时,“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源专场在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作主题发布,并和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李哲,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孔庆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福迎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展示“河南这十年”的济源辉煌成就,传播济源声音,讲述济源故事。

  一个多小时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中央、省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愚公故里亮出了非凡十年的“济源答卷”,彰显了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信心,坚定了济源上下共创美好未来、把济源发展推向新高度的决心。

  创新驱动成为济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首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十分关注济源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驱动?

  史秉锐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上下功夫,坚持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

  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十年来,济源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始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数已达9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色行业现已拥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专利281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2项。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111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深入推进创新综合配套改革,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第三方评审,2019年建成济源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科技系统广泛推广。培育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用服”体制机制,出台“人才兴济33条”,建立了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引进培育了一批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

  史秉锐还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及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到济源创业兴业、共创未来。

  解析济源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密码

  “济源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发布会上,面对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庄建球给出响亮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济源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并从济源坚持以产业转型稳增长促发展,坚持以扩大开放稳增长促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稳增长促发展,坚持以民生优先稳增长促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十年来,济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庄建球的话语温暖人心。

  “今天的济源,打造了越来越鲜明的外向型‘性格’。”庄建球介绍,济源倾力“引凤”,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纷纷签约落地。强力“筑巢”,出台和落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聚力对标,认真组织开展RCEP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掌握最新贸易规则。今年上半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161.7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在疫情冲击叠加贸易争端的复杂形势下,济源对外开放依然跑出了“加速度”。

  济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处处敢为人先的济源,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李哲介绍,济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上持续发力,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2021年,济源脱贫享受政策户人均纯收入18065元,监测对象帮扶政策覆盖率达100%、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镇、全域生态镇,美丽乡村“高颜值”不断刷新。今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占8%、10万元以上村占33.9%,强村富民的步伐持续加快。社会治理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出的“小微权力清单”“道德积分储蓄站”等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

  济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孔庆贺介绍,济源积极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强化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强化营销宣传,叫响济源文旅发展品牌;注重沉浸体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景区提质、精品民宿、休闲旅游乡村建设、康养产业培育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下一步,济源将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个“金字招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叫响“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去年6月份以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创新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高度关注。罗福迎介绍,在推进“党群连心工程”过程中,济源推行“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把全区4.8万余名党员全部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入户服务群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共收集群众反映各类问题22136个,化解22028个,化解率达99.5%,群众满意率达95.67%。下一步,济源将持续深入推进“党群连心工程”,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让“有困难找党员”成为一种习惯,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一种常态。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济源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73万愚公儿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为河南实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济源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史秉锐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记者 王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