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活水”激活力

2022-05-18 10:17:0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金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春风雨露。5月17日,记者从示范区“争创全省最优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获悉,为助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财政金融部门始终秉持“没有最优营商环境,只有更优营商环境”的工作理念,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优化简化工作流程,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职能组合作用,让金融“活水”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引金融“活水”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冲击,示范区管委会搭建平台,先后与省进出口行、农发行、农行、中原银行、中原农险、中华联合保险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给予示范区信贷、理财、信托、基金、债券、投行、金融市场近800亿元的支持。示范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平稳增长,各项贷款快速增长,重点领域资金保障充足,金融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运行整体平稳。

  截至2022年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95.95亿元,较年初新增63.02亿元,同比增速14.82%,居全省第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91.57亿元,较年初新增64.88亿元,同比增速28.44%,连续10个月居全省第一。

  ——积极对接运用资本市场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今年以来,示范区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召开专题推进会、邀请证券专业团队等方式,对济源的企业梯次上市计划进行了安排。2月22日,济源市企业上市办公室挂牌成立。示范区通过成立这一机构,搭建协调推进的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解放思想凝聚共识。

  一方面,让服务“引进来”,组织中原证券等中介机构专业团队实地走访企业,“一对一”解读上市政策,梳理摸底企业情况,分析研判企业上市进程,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表”重点培育;另一方面,让企业“走出去”,组织职能部门和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到中原证券等考察学习,提振企业上市发展信心。

  截至目前,济源有4家上市企业,总市值336.74亿元,先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71.63亿元。济源的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由5家增加为10家。

  ——持续推动基金落地。

  深入对接河南省总规模150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其他18支政府投资基金。

  积极推进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济源子基金、智慧互联产业基金、济源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风险缓释基金等4支基金在济落地,首期规模82.01亿元,济源认缴4.01亿元。

  积极协调推动对接省民营企业扶持发展基金、豫沪合作产业发展基金、省数字经济政府引导基金、省生物医药新材料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其他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谋划设立创业投资和天使基金;积极推荐直投项目、招商项目和争取在济源设立子基金等。

  今年2月,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济源子基金成功注册落地;3月,中小企业风险缓释基金成功签约和注册;4月,济源农开济源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成功签约。

  ——创新推出农业保险。

  出台《济源示范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济源是河南省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蔬菜制种户有上万户,制种增效实现了农户增收,提升了产业带动效应。中原农险顺应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调研协调,于2018年创新推出了地方特色蔬菜制种保险,连续3年承保50614.16亩,为7772户累计赔付340.72万元。

  2021年,蔬菜制种保险覆盖4851户次20161.06亩,承保率在95%以上,农户自缴保费53万元,撬动风险保障3146万元,大力支持济源蔬菜种子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保障“种子和耕地”问题的解决,有效服务济源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

  ——筑牢金融风险防控底线。

  强化政银企沟通,综合运用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为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推介搭建平台,逐项破解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加强惠企金融政策宣传,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凝聚税务、司法、人行、银保监组、各金融机构合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企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满意度。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严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考核,推动辖区内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通过线上和线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政策宣传,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切实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集资。加大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牢牢守住底线,确保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收敛。(记者 刘永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