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文明实践在济源】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有“力度” 群众心中有“温度”

2022-05-09 10:38:4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文明是城市之光,温暖、美好,充满力量。

  让城市各个角落都散发出文明气息,是近年济源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

  现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里,能量满满、主题多样、构思精巧的文明标语、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愈发干净整洁的村落里,文明主题墙绘成为烘托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大路旁、店铺前、厂房里……同样不乏文明内涵。

  “我们生活在文明城市就要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在家附近一公园里晨练的市民王大爷笑呵呵地说。王大爷每天早上都会出来散步休闲、锻炼身体。他说,抬头即可看到的一个个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一条条令人深思的文明标语、一处处设计精巧的景观小品,都是这座城市的文明点缀。它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散发着文化芬芳,传递着丰富内涵,潜移默化滋润着市民的心田。

  文明实践 星火燎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作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济源持续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20年9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包含学雷锋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调度大厅、理论宣讲室、志愿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文创产品展区、文娱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健身活动室、书画室等。据了解,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20年3月入选了全国试点。

  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自启用以来,着重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以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在阵地、队伍、项目、品牌上下功夫。

  群众在哪儿,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打造要尊重群众的需求,才能开花结果。近年,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工作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以区、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三级为单位构建了组织架构体系,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4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三级阵地建设全覆盖。

  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示范区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探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重要补充。该工作人员介绍,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致力于拓展基地,深化基地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建成市委党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校三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累计开展20余场活动。

  提质扩面 打造标杆

  克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是当地群众学习充电、健身娱乐的好去处,群众有事儿没事儿都愿意来到这里。该实践所文化管理员翟利平告诉记者,实践所里有图书阅览室、儿童活动室、书画室、棋牌室、舞蹈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理论科普室等,为群众免费提供学习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服务空间。

  “按照提升建设标准和规范建设,目前辖区16个实践所均已完成改造提升。”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说。

  该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示范区各镇(街道)坚持以综合利用阵地资源为基础,全力以赴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提质扩面”,示范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深渗透。

  据了解,6月底前,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六有”标准,示范区各镇(街道)将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同时,各镇(街道)按照“1+N”模式,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即各镇(街道)要高标准建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分别树立8个、6个、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杆。

  多维整合 壮大队伍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区共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团队)842个(含549个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有专业志愿服务支队、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及不断培育的新队伍。

  记者采访了解到,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培育,组建了“济工惠”“铁姑娘”“健康卫士”“城市管家”“保清护绿”“文艺‘乡’约”等19支关键时候、重要关头能够拉得出来、顶得上去的专业志愿服务支队,作为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直属志愿服务支队进行培训;打造“应急救援协会”“爱心助学之家”“镜映文明”等13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惠及群众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了一支拥有180余名队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讯员队伍和一支理论宣讲师队伍。

  “通讯员已供稿450余篇(条),45名宣讲师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说百姓话,讲乡土情,说小故事,讲大道理,我们的新队伍散发大能量,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工作人员说。

  项目之花 繁星点点

  项目引领,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开展文明实践项目服务活动,目的是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月2日至6日,示范区各单位、镇(街道)广泛开展了以“让文明之光照亮新征程”为主题的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系列活动,累计举办活动670场,参与志愿者2万余人,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同时还开展了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帮扶、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新风,践行文明行为。

  该工作人员说:“我们会不定期将19支专业志愿服务支队聚集到一起,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会,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升水平的平台。”

  “心向光明”志愿服务项目是示范区残联近两年持续开展的活动。示范区残联办公室副主任吴金根告诉记者,近两年,他们组织济源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盲人按摩医师进村入户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提供保健按摩、推拿、健康义诊等,并为其普及日常保健知识及治疗方法。

  目前活动已开展40余场。

  吴金根介绍,今年他们积极筹划了“爱在指尖”新志愿服务项目,目的是为听障人士、听障人士家属、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及有意向学习手语人员提供手语学习课程。

  吴金根表示:“针对听障人士及家属重点普及拼音字母、词汇、日常会话等;针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重点围绕服务类、日常类用语进行培训,希望通过项目实施能有效补齐全区各领域手语技能短板,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近年,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各级实践阵地,创新载体,挖掘特色,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技艺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培育了无数亮点纷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打造了“道德积分银行”“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一老一小”“红色蒲公英”“学习时间”“想唱你就来”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让文明实践进一步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截至目前,示范区已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724场次,服务时长1008178小时。

  示范区住建局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区教体局“送教下乡”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区司法局“爱相伴,法相随”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项目……眼下,示范区内许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志愿服务项目正百花齐放、大放异彩,孕育着新一轮的文明风尚。

  发挥所长,策划精准。该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志愿服务项目重点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这个主旨,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策划、发布、实施一批志愿服务项目,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

  且行且思 孳孳不息

  行至今日,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队伍培训、激发群众活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济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在示范引领、活动项目、受众范围及活动宣传等方面下功夫。

  “今年,我们还将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现场观摩综合考评活动,继续组织建设各实践所(站),不断提升文明实践在基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比促学、以赛促优,坚持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设。”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在全区招募一些理论专家学者、驻村干部、农技高手、普通群众,组成“理论宣讲师”“政策宣讲师”“技术宣讲师”“文明宣讲师”“文艺宣讲师”和“百姓宣讲师”,开设“云上课堂”,推出系列精品课,通过线上线下,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来。此外,他们还会创新宣传模式,形成矩阵式广泛传播文明实践活动的格局。(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