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 关于元宵节的文化你知道多少
关注济源网微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你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吗?有哪些传统习俗?为啥今年元宵节比去年早11天?今天,小编一一为你解答。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
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刘氏宗室的伤害和排挤。于是,他们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便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杀了吕禄。至此,“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为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火把节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火把节更是盛极一时。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把人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一致同意,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重要的民间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元宵节民间流行一种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为“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传于后世。在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每逢正月十五,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于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充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为了表现狮子的凶猛,遂有腾跃、滚彩球等动作。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于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猜灯谜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颜六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因此,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流行。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用彩布盖上,套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在船中一样。姑娘们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边跑,一边唱着地方小调。男子则多半扮成丑角,以表演各种滑稽动作给观众带来欢乐。
今年元宵节比去年早11天
一些公众发现,元宵节去年对应的公历日期是2月26日,今年对应的公历日期为2月15日,这意味着今年的元宵节比去年早了11天。
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赵之珩解释,中国农历历法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在公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则为366天。两者相差11天左右。
为了补齐与回归年相差的天数,不致造成月份和季节的严重脱节,调节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称为“置闰”。“置闰”的规则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
由于这样的巧妙安排,每年元宵节对应的公历日期,要么提前11天左右,要么推后19天左右。这也造成,有的年份公历2月过元宵节,比如2016年、2025年;有的年份公历3月过元宵节,比如2018年、20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