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2022年的第一场雪“刷爆”济源人的朋友圈,为啥大家都比较喜欢下雪?每一场雪,都是下给春天的

2022-01-07 11:09:14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距离2022年初雪已过去几天,一切似乎归于平常。但翻开济源人的朋友圈,满屏的“大雪纷飞”,瞬间又把人拉回那个“玩疯了”的夜晚。

  1月4日下午5时左右,济源迎来2022年的第一场雪。人们跑出家门,赏雪、拍雪、玩雪、送祝福,沉浸在久违的激动和喜悦之中。一直到昨天下午,还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一些小诗和雪景照。

  狂欢之后,我们想聊一聊,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这场雪?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雪琴。在她看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一直就是纯洁、美好、吉祥的象征,人们对雪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在该下雪的季节下一场雪,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圆满的了。下雪后,空气湿润,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力大大减弱,这也是人们喜欢雪的原因之一。2021年,济源遭受暴雨灾害,焦虑渗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们经历困顿、迷茫、跌宕,又追寻希望来到新一年,内心是渴望得到释放的。这时雪来了,自然让大家的压力得到了缓解。

  那么,对每个个体来说,他们在期盼什么?这场雪意味着什么?雪带来了什么?以下是被采访者与雪的故事。

  “瑞雪兆丰年”

  在翘首企盼中,数万农民终于等来了这场雪。

  1月4日晚,看着纷纷扬扬的雪,梨林镇良庄村种植大户吕玲玲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没顾上吃饭,她就跑到麦地转了一圈。看着麦苗上的一层“小薄被”,她笑着说:“这雪下得好,有墒情了。”

  2021年夏季,接连袭来的几场暴雨,打乱了一切。因内涝严重,吕玲玲种的600亩玉米被淹,损失了四五万元。紧接着,小麦播种延迟近一个月。老天像是把一年的雨下完了,入秋以后,雨量骤减。由于灌溉条件差,吕玲玲家的麦田一直旱着,麦苗瘦小干巴。“如果冬天再没雪,墒情不好,小麦肯定要减产了!”她心里很着急。

  小寒前夕,雪如约而至。吕玲玲高兴坏了:“都说瑞雪兆丰年,这一年又有盼头了。”

  “大雪过后,就是春天”

  镜头里,身穿红衣的女孩转身,转圈,回眸一笑,朝着远处灯光绝美的王屋老街纵情挥手。

  镜头外,拍摄暂停的那一刻,冯森停下动作,从搭档手中接过手机,反复看了好几遍说:“角度找得不错,回去剪辑一下就能用!”

  这场雪来得很应景。1月4日下午5时左右,冯森和同事加完班回宿舍途中,王屋山景区已经白茫茫一片。出门散步时,冯森发现,道境广场和王屋老街均亮起了灯。夜色阑珊中,橙黄的光衬着雪景,说不出的空蒙清幽。她立马决定拍个视频,为粉丝讲述一个“穿越”古镇的故事。

  冯森负责的直播团队,只有3个人。但在抖音号上,每天有超过4万人,通过他们的直播和短视频,一点点发现王屋山的美,并走进景区。疫情、暴雨过后,济源整个旅游行业受到冲击。于是,冯森和团队在构思、拍摄、剪辑、配音上,更加用心和投入。每到风雨雾雪的天气,都是他们必须抓住的机会。这次,冯森同样成功了。

  冯森说,她喜欢雪,不仅因为它能造故事,还因为它本身就是故事。“大雪过后,就是春天。这将是所有旅游人的故事。”电话里,她笑了。

  “抓住那一瞬间的美”

  雪是王祥东的“老相识”了。往年冬天,他总会外出拍雪景。今年这场雪,他当然不会漏掉。

  下班回家后,匆匆吃了几口饭,王祥东就跑下了楼。直到被雪激起一层寒意,他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件抓绒衣。转身回家吗?才不!摄影师都是贪婪的,他们总想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据为己有。王祥东就是这类人。他认真在小区内转了转,选好取景地,找好角度,对准雪花,连着拍了十几张落雪照片。“看这张,万家灯火映落雪,有没有怀旧的感觉?”他传了张照片给记者看,又传授诀窍:“想拍好雪,就得抓住那一瞬间的美!”

  雪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美,还在于它背后的意象。

  1月5日,当郭锦浩把自己创作的水墨画《崖际望君归》发到一个微信群内,所有人瞬间被“击中”了。远山,白雪,炊烟,红衣。冷与暖对冲,远方与故乡呼应,既有游子归乡的期盼,又有道不尽的美好祝福。

  有人夸他画得好。他说:“大雪纷飞,下在每个人生命深处。人人心里蛰伏着诗意,我只是把它画了出来。”

  “像孩子一样快乐”

  张明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楼下,4岁半的儿子,拿着玩具卡车,在给家里的汽车清理积雪。天色已黑,雪花你追我赶,热情地扑向大地,又悄无声息地消融。儿子的小脸蛋冻得通红,嘴里自言自语,手上忙个不停,竟然一点也不怕冷。

  张明看着有趣,费力回想,上次下雪是什么时候。但除了工作和生活,他好像什么也记不起来了。周围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大家“背”着生活埋头前行,走着走着,似乎就忘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就在他愣神苦笑之际,一个雪团砸过来,“啪”一声打在棉袄上。儿子发出得逞的笑声。“这个捣蛋鬼!”张明瞬间被勾起玩性,陪他打起了雪仗。

  一大捧雪团在手里,凉凉的。他搜寻到儿子的小身影,投出雪团,命中目标。很快,儿子的反击来了。他左躲右闪,脑子逐渐活跃起来——孩童时,每逢下雪,自己也这样疯玩过:手冻麻了,脸被打中了,脚下滑倒了,一头扎进雪窝里了……那时候,有多皮实,就有多开心。

  “小时候真好!”他发出的感叹画了个圈儿,随雪消散。儿子很机灵,一看打不过爸爸,赶紧跑过来扑他怀里,让他抱。“爸爸,下次下雪了,我们再打雪仗,好吗?”“好!”

  时光回不去,但能像孩子一样快乐,也不错。张明在心里说。

  “生活再难也要笑着过”

  与其说菁菁在盼着一场雪,不如说她在盼着一次情绪的释放。雪后第二天,她和朋友们在水洪池附近玩了一下午。山中云雾缭绕,苍茫一片,他们一路走,一路打闹,笑成一团。

  过去一年多,疫情带来的变化,猛烈到几乎要扭转她40多年的人生。

  2020年8月份,菁菁所在的公司受疫情影响,业绩下滑,开始裁员。菁菁发现自己“被失业”了。

  起初,菁菁宽慰自己,停下来也好,陪陪家人,放松身心,以前没空去做的事可以去尝试。随着时间推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她内心开始恐慌,想找份新工作。

  她去一个机械零部件加工厂面试,人家说她年纪大了。其实,她虚岁才45岁。于是,她另找一家工厂去上班。3个月后,工厂因效益不好,遣散了他们。去年5月份,她看亲戚家的涮青菜生意不错,就在旁边支个摊卖冰粉,最后草草收场。还好,她会炸肉丸,就在朋友圈做起生意,一天接十几个订单。

  她有自己的坚持:有钱把日子过好,没钱把心情过好。但生活的轮番暴击又让她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种纠结的状态,让她迷茫又压抑。

  那天从山上下来,她觉得自己看开了:“生活再难也要笑着过,到了这个年纪,没有退路了!”她心里盘算了一门新生意,开春后就去干。(记者 赵珊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