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乡亲们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记坡头镇校庄村第一书记王国平

2021-12-07 09:5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时至今日,王国平用6年的心血和汗水,验证了脱贫致富的三要素:用志气去改变人生,用知识去体现价值,用智慧去创造财富。

  时间回溯到2015年8月28日,对于王国平来说,这是一个激动而又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被确定为市人民检察院驻坡头镇校庄村第一书记。48岁的王国平,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带着人民的期望,从城市来到乡村,从机关来到基层,开启了驻村生活。他履职尽责,默默书写了一曲不平凡的人生赞歌。

  校庄村地处坡头镇西北部,土地贫瘠,有耕地400余亩、林地5700余亩、退耕还林地740余亩,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及周边打零工为主。该村散居着5个居民组133户530人。

  王国平是一名退役军人,有着铁打的筋骨和对家乡人民火热的情感。他满怀信心赶到校庄村时,眼前的凄凉景象让他很震惊。“村委会办公场所是由之前的废弃小学改建而成的,门窗大开口,设备破旧,空气中散发着霉味。”谈及进村的第一印象,王国平记忆犹新。

  王国平深知,农村如果不穷、不难、没问题,要驻村干部来做什么?他用一周时间,跑遍了校庄的居民组、大小山头及林边小溪,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很快,他和群众熟识起来,融入一起。通过精准识别后,该村确定了12户46人作为帮扶对象。

  校庄村比较偏远、基础条件差,发展农产品产业难度很大。鉴于这种现状,王国平和支村“两委”干部深入研究分析,决定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

  说了算,定了干。王国平和支村“两委”干部对全村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拟定帮扶计划,并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用工需求,还与济洛高速项目部等企业达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向。

  “这几年,只要家里有劳动力的,就有在外务工人员。”王国平说,他们还鼓励常年在外务工的180余人,进行“一带一”外出务工。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明天。“在教育领域发力,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长才干,引导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未来。”这是帮扶中的又一举措。

  脱贫户侯加根本人患有慢性病,妻子是残疾人,家庭又出现变故。当时,孙女、孙子正在读书,家里十分困难。王国平积极为他安置公益性岗位,为其全家办理低保,为孩子申请困境补助,确保他家稳定脱贫。“要不是王书记帮扶,就没有我家的今天,非常感谢他。”谈及此事,侯加根感激地说,他的孙女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每年享受生活补贴5000元、爱心资助5000元;他的孙子考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享受教育补贴3000元。

  “王书记人实在,办实事、务实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校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正强说,王国平驻村后,争取资金架桥修路筑水坝,发展通信搞基建,扶志扶智拔穷根……2016年,该村实现脱贫。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2015年的零收入,提高到2019年的15万元。目前,全村脱贫户在校本科生有4人。

  如今,村民人人有活干、年年有收益,很多村民进城购房,享受美好生活。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王国平新一轮驻村工作的新课题。他和支村“两委”干部摸底后,发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乡种地,就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张正强介绍,经过多次征求意见,村里决定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将部分土地进行流转,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增加村民收入。

  谈及驻村帮扶工作,王国平坦言,驻村工作很累,但看到村里的变化,就觉得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乡亲们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说,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带领村民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张佩佩 见习记者 曹利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