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我们的小康生活】新农人的“丰收季”

2021-11-03 09:58:0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10月27日,赵鑫(右)和农技师查看水稻长势。 记者 李楠 摄

  这几日,稻田里除了欢腾的蛙叫虫鸣,沉甸甸的稻穗也散发出清香,不断涌来的研学游客更增添了几分热闹。说起今年的秋收,五龙口镇西正村的贾寒江嘴角含笑。

  她推出的研学套餐、开发的自然课程,让水稻田成为课堂。在这里,人们既能体验传统农耕,又能品味智慧农业。

  作为沁河岸边长大的“90后”姑娘,她说:“种田不但要讲究高质量,还要种出文化、种出新境界。”

  2016年,贾寒江的父母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水稻。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她的父母愈发觉得人手不足,特别是缺少年轻人。

  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放下多年的画笔,返乡种植水稻,“女承父业”拿起了锄头。

  虽然说是“农二代”,但是她真正接触农业一线时,不禁感叹:真的很辛苦,长时间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与父辈的理念不同,就想种出不一样的地。”贾寒江说。

  为更多地了解农业生产技能,贾寒江就跟着农技师,一点点学习,还经常参加水稻种植培训。很快,她就掌握了选种、无人机植保等一系列新型农业技术。

  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管理,高质量产出。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如今绿色健康的西正大米直达济源人的餐桌。

  风吹稻浪香满地。眼下,1200亩富硒水稻喜迎丰收。轰鸣的收割机在广袤的稻田里穿梭,“唱”出了又一年的丰收景象。

  贾寒江在机器走过的地方捡拾着被风吹落的稻穗。少年时流行的《稻香》在耳边响起,而今她“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

  广袤的田野上,和她一起奔跑的还有爱人赵鑫。

  “今年,我们种了黑米、黄金晴、蟹田稻、新丰2号等品种。这都是济源农科院试种、选育出来的,品质好、产量高。”站在稻田间,28岁的赵鑫就像个“老把式”。

  刚收割的稻谷带有水分,必须经过晾晒才能存储和脱壳,获得饱满的大米。

  “自然风干,温度适中,这样碾出来的大米才能保持原生味道,吃起来更香甜。”赵鑫认真地告诉记者,机器高温烘干会破坏大米口感。

  坚持生态有机种植,为大米品质提供保障,是贾寒江和赵鑫共同坚持的理念。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两名“新农人”的现代化经营销售理念也逐渐形成,目标也愈加清晰——深度推行绿色循环立体农业种养模式,让群众吃上家门口看得见的生态好米。

  这期间,贾寒江在种植、收割、加工、销售等方面增加更多创意。她利用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坚持发布稻米生长态势、碾制过程等信息,创新推出“地主卡”,为群众提供15天现碾、24小时内免费配送到家服务,目前已吸引了2万名固定客户。

  “我们为顾客提供的都是现碾的大米。”贾寒江说,“每到水稻收获时节,一开镰,稻米就被预订完了。”

  贾寒江和赵鑫对行业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只想“给父亲分担一点压力”,如今越来越希望能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

  “农业大有作为。”赵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贾寒江也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一家人共同为一件事努力, 非常幸福。”

  他们种出的水稻被国家评为“绿色稻谷”,申请认证的“有机大米”正在等待批复。

  “我们要让大米品质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贾寒江的计划中,明年还要再建一个农场,全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农艺集市”,以自然农场、乡村田园、农旅研学等多种业态的集聚与融合,全方位展现丰富的水稻文化。

  如今,在济源,像贾寒江、赵鑫这样的“新农人”正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记者 何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