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散文写作的“三重”境界——与中学生谈创作

2021-10-21 11:3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散文写作,从来都不是散文作家才有的专利,小说作家、诗人,甚至包括报告文学和戏剧作家,也写散文。最近,市面上还出现了“小说作家的散文”这样的说法。

散文,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文学体裁。

对散文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专家学者,王剑冰、谢有顺、王兆胜、周晓枫、刘亮程,等等。他们不仅是散文写作的高手,而且是散文理论研究者。近年来,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刘军副教授,在散文理论方面,从“学院派”学者型的角度研究散文创作,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有一批钟爱散文研究的理论家,我们的散文创作才有了一个明晰的“情况说明”。这是好事。

“散文”两个字,拆分成“散”、“文”分析一下,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散”是样式,“文”是文本。如何解释“散文”的题眼或关键词?“散”是扩散,“文”是框架。由于有“框架”把守,“扩散”就有了约束。也就是说,散文再怎么“散”,也是有“度”的。

散文在文学大家族中,是一个亲和力强大的文学体裁。我不是说散文本身与散文写作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散文与包括戏剧在内的其他所有文学体裁的亲和与融合。散文“散”到什么程度?散文可以说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里,就像大森林里的河流或湖泊,山再高,林再密,如果没有水的话,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换句话说,散文,就是小说写作中的“元气”。没有了散文的参与或融入,小说语言就失去了灵秀之气,就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诗歌、报告文学,甚至应用文,都能看到散文的身影。散文无处不在。

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门槛比较低,很容易进入。散文的门槛低到什么程度?就像我们下班回家,钥匙插进锁孔,把门打开,甚至不用考虑会不会被门槛绊倒,我们就走进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大家还知道,散文的门槛比较低,好进入。如果想把散文写好,写得出彩,还真需要一个时期的写作过程。

我的创作体会是,散文写作,需要迈过“三道门槛”,突破“三重”境界,才能达到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普通的散文

首先要迈过散文的门槛。

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包括小学生,现在写的记叙文,其实就是散文。只不过,我们中小学生现在的写作,还框架在“总——分——总”这么一个固定模式中,这也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为了使同学们早日掌握作文写作,研究出来的写作“公式”。简单地说,就像我们初学轮滑,一开始是由大人用手牵扶着,或自己在学轮滑时,双手离不开墙壁的支撑一样。等学会了,你不但会滑了,而且会在不断的运动中创造出无数个轮滑的技巧或者花样来。写作也是一样的。当你学会了记叙文写作,在不断的写作中,慢慢地,你就会扔掉“总——分——总”,扔掉写作“公式”,自由自在地把你对事物的认识,形成文字,你的写作就有了一个创造性的突破。这个时候,实际上,你就已经迈过了散文的第一道门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散文写作者了。你的作品,也不能只被理解为学生作文了,而是文学大家族中的散文作品。

你会问了,那我这个时候的散文作品,就是文学作品了吗?

我的回答:不是。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对文字的悟性有“超能量”的话,也许会写出文学的散文作品。

还真有这么一个叫蒋昕捷的高中生,当年在高考中写出了一篇题目叫《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语言简练到“去掉一字,语句会不通顺;多写一字,语句会显得啰嗦”。

我今天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散文写作者,不光指学生,包括已经冠名为散文作家的散文写作者,写的大部分散文,只能称得上普通的散文。这些散文,离文学的散文,还很遥远。

微信群,朋友圈,散文作品满天飞。这样说吧,当你打开微信,迎面砸过来的,百分之九十是散文。甚至稍不小心打开一个微信公众号,还会被这些普通的散文砸得“头破血流”。这些刚刚迈过散文门槛的散文写作者,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省、市作协甚至是中国作协的会员了。别看散文好写,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散文,可能还没有写出文学的散文。这些人,一辈子都在散文的门槛附近转悠,根本没有品尝到文学的滋味。

二、文学的散文

突破了散文写作的第一道门槛,或者说第一重境界,你就要推开文学的散文这道大门了。

怎么区分普通的散文和文学的散文?我想主要体现在散文作品语言的打造上。首先是富含生活气息的散文语言。怎么理解?我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剧本改编的话剧《茶馆》,当大幕一拉开,我们就看到茶馆里热闹的喝茶人群。有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有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说悄悄话;有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逗鸟;还有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聚众搜热点;当然,也有一部分茶客,一边喝茶一边闲坐想心事,或只是抽烟;有的茶客,甚至把一只脚直接放到凳子上,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指手画脚,目中无人。这些画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家常,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你别说这些画面太过普通,没有进行艺术加工,恰恰是这些富含生活气息的家常画面,吸引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就是生活场景中这些看似普通,其实是创作者描写非常细腻的文学笔法,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甚至心理活动描写,把茶馆里喝茶人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或观众的面前。读者或者观众,能不为之动容,能不为之感叹?!每次看话剧的时候,我都是很认真地把话剧当成一篇动态的散文来看。

什么是好的作品语言?我在写作课上不止一次地解释。当你看到一种事物,很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你把心里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到本子上,这句话,就是作品最好的语言。这样的作品语言,也是最富生活气息的作品语言。

光有生活气息,还远远满足不了散文语言文学性的创作要求,还要对富含生活气息的作品语言进行“精装修”。怎么“装修”散文语言?你跑到装修材料市场,是购买不到散文语言的装修材料的。散文语言的装修材料,在你平时的阅读当中。当你被一本书吸引,无论在做什么,总是割舍不下对这本书的念想的时候,你要学会用思考来阅读,一边阅读一边琢磨。如果是作品的语言吸引着你的阅读欲望,那你可要多加留意了。想一想,是作品语言的趣味性吸引了你的眼球了,还是作品语言的修辞手法抓住你的心神了。关于作品语言的趣味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在其他时间段的文学讲座中都有体现,在这里不再赘述。就是这些趣味性十足的作品语言,就是这些能够让作品语言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的修辞手法,光耀着你的作品语言,你的作品语言就呈现出了文学性。文学味道越浓厚,你的散文的文学价值就越高。这是散文作者离开散文的第一道门槛,向文学的散文迈进了一大步的具体体现。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报刊用稿率也提高了。究其原因,是你的散文创作突破了普通散文创作的写作模式,推开了文学的散文这道大门,走向一个全新的有着一定高度的创作境界了。

三、艺术的散文

不少文友说孙勇的散文是“文学范儿”,看样子,我还得温习“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这句话。我还不客气地告诉大家,我不但“文学范儿”了,而且正在或已经打开了散文创作的第三道大门,向着散文创作的第三重创作境界,发起了攻势!

问题又反映出来了,什么是艺术的散文?我的理解,艺术,就是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这个技巧,没有理论指导,是散文写作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或者叫创作体会。怎么理解这个“技巧”?我还是举例来说明。

我跟文学圈子里的不少朋友聊天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散文多些,但我读小说、诗歌甚至剧本多些,除了一些我认为的散文名家的作品,像王剑冰、刘亮程、鲍尔吉·原野、周晓枫等,读散文名家的作品,是在学习他们怎么把散文语言打造得那么“山明水秀、风光无限”。研究一下,为什么读他们的作品,没有疲惫感,相反,阅读欲望一直很强烈。琢磨琢磨,品咂品咂。这么一琢磨,这么一品咂,不得了,我发现读他们的散文,不仅像走进5A级景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且从他们的作品语言中,还感受到了小说、诗歌的写作技法,甚至体会出了唐诗宋词在他们作品语言当中的巨大的信息量,尤其是电影镜头语言,在他们的作品语言中,体现得较为突出。稍加留意,就会让人享受到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特写到镜头切换、由正常镜头到慢镜头这么一种很微妙的、动态的作品语言。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他们的散文语言,综合了众多文学体裁的创作方法,凝聚汇合成散文语言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创作高度和创作质量。也可以这样说,是他们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有效地治愈了“散文疲劳症”,使人们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散文病态”这一现象,重新推敲,重新认识,甚至要重新定义了。

周晓枫在《有如候鸟》自序中说:“希望把戏剧元素、小说情节、诗歌语言和哲学思考都带入散文中……”这些观点,2018年,我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与文学社的朋友谈散文创作时,就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社社长赵墨轩,还把我的讲座录音,以《散文与诗歌、小说是好朋友》为题整理出来,我的散文创作观点,也赢得了文学朋友们的一致共鸣。

像李佩甫、李洱、贾平凹、阿来、阎连科、刘庆邦、周大新、徐则臣、张炜、刘心武等小说家的散文,你能从中看到叙事时的那种细腻笔法,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以及他们看待事物那种不可企及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到这些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阅读他们的作品,简直是如获至宝,把书紧紧地抱在怀里,大喊一声:“太厉害了,作品语言写得太绝了。”

很多文友说我的散文是“文学范儿”,我很高兴。毕竟,这些年来,我对散文创作的摸索,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散文能“文学范儿”,说明我的散文创作已经从第一道门槛走出来,走过了散文创作的第二道门槛,并向着第三道门槛进行猛烈冲刺了。这也算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散文创作的目标吧。

为自己加油,为自己期望!

谢有顺的散文理论或者叫随笔吧,一些观点和研究角度太过俗套,太过陈旧,已经没有新意了。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的散文理论研究,学院派味道太过浓厚,学术价值虽然很高,但是不好理解,不好推广。王剑冰、王兆胜、周晓枫、刘亮程的创作体会散谈,倒是很接近散文写作者能够承受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值得学习。(孙勇 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