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台门与师爷——鲁迅故居随想

2021-10-14 17:0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在常人看来,台门与师爷,是绍兴最有特色的两张名片。但是,在我看来,绍兴最大的名片,恐怕还得算鲁迅。

近代以来,给世人的感觉是,如果你不知道鲁迅,就好像不是中国人。如果虽然知道鲁迅,但是不知道鲁迅是绍兴人,你好像也不能算中国人。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从小就知道鲁迅。

上中学时,在课本上学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后来到大学读中文系,教材上编写的现代文学部分,基本上还是以讲鲁迅为主。当时,我们系的党总支书记张荣生先生,已经是全国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他每讲鲁迅,必定目光炯炯,精神亢奋,言语中始终充满了深情。在他的影响下,我对鲁迅和鲁迅的故乡更加充满了神往。

2021年梅子初黄时,我走进了“鲁镇”,走进了绍兴,看见了咸亨酒店,踏访了数不清的台门,听到了许多师爷和师爷之外的故事。

台门是绍兴传统的民居,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和大宅门。但是,由于绍兴自古以来河岔交错,人稠地窄,真正能够占居一方高地,修建一座台门的绍兴人,大多非富即贵。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年间的进士,后又被钦点为翰林,周家老台门自然修得很气派。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封建士大夫府第。

其实,隐藏在绍兴里弄深处的老台门,像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的祖居、秋瑾故居,等等,哪一座不是富贵显赫留下的丰碑呢?这其中自然有不少台门,便来自于师爷之功。

在明清的数百年间,师爷作为一种专门人才,成为封建官衙不可或缺的幕僚。清康乾之后,全国几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之势。绍兴师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绍兴师爷中,有不少杰出的代表。如徐渭、沈文奎、邬思道、秋桐豫(秋瑾曾祖父)、章士杰、马家鼎、程壎,等等,都曾经是名噪一时、震动朝野的人物。特别是晚清时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书写了绍兴师爷一段传奇。

鲁迅出身于绍兴台门,又是留洋的饱学之士。民国元年,应同乡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他到教育部任职。才能和名望,绍兴一方水土的传统滋养,加上蔡元培的勉力提携,鲁迅是极有条件成为一个现代版的绍兴师爷的。然而,他却没有能成为师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也变了,势也变了,鲁迅自身也变了!

客观地说,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除了时代的洗礼,还真得感谢蔡元培。如果没有蔡元培,他就不一定能到北大。简单地说,是北大,是《新青年》,是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使他成为了一个啸傲文坛的新青年。

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首次使用鲁迅的名字,发表了《狂人日记》。从此,不光《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而且鲁迅也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一百多年来,恐怕是天下人只知道有鲁迅,而没有人知道周树人了。

往事如烟。如今,在绍兴城内新建了一条主题文化街,集鲁迅文化、江南文化、越文化于一体。百年老街,羽化一新。

当绍兴的台门与师爷像老照片一样,正在渐渐褪去底色的时候,鲁迅却作为民族的灵魂,愈加熠熠生辉。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特以此文缅怀之。(白世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