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行走在古诗词里的重阳

2021-10-14 17:0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重阳节习俗始于远古时期,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式多样,浪漫多彩,而这些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反复吟咏歌唱,意象翩翩。

“登高”和“插茱萸”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在17岁就写下了千古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就提到了“登高”和“插茱萸”。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有桓景避灾之神话。东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祈福辟邪,就能避祸消灾了。”桓景听信师傅的话,“登高”和全家“插茱萸”,最后杀死了瘟魔。重阳“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从那时就流传开来。唐代王昌龄在《九日登高》、宋代苏轼在《西江月·重九》里也分别写道:“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酒阑不必看茱萸。”“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表达的是人们期盼健康和平安的朴素愿望。

赏菊和喝菊花酒则是重阳节里的浪漫习俗,如唐代杨衡的《九日》:“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宋代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因而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和喝菊花酒之俗。唐代诗人皇甫冉的古诗《重阳日酬李观》:“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白衣送酒”的典故就源自陶渊明:某年重阳节,陶渊明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但没有备酒过节,兀自惆怅。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后人多次引用“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对愿望实现和知音共鸣的美好期盼。

重阳节食用重阳糕的习俗让这个节气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清代杨静亭有《都门杂咏·论糕》诗曰:“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花糕即重阳糕、菊花糕、发糕。传说平原地区的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由于没有山,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达祈愿。食用重阳糕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尝新,因为重阳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以重阳糕荐神祭祖,表达庆贺和感恩。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南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曰:“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到今天,重阳节被法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及重阳习俗作为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习俗之一,表达着同样的主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亮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