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济源红色故事】思礼英勇斗敌顽

2021-08-16 10:41:1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今济源16个镇办(街道)中,唯一一个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镇就是思礼镇。下面就讲讲革命烈士于思礼的光辉业绩和壮烈牺牲的故事。

  于思礼,字敬斋,又名于光前,1912年6月27日出生于济源县武山镇东石露头村(现天坛办事处东石露头居委会),1930年考入济源师范。在济源师范这座早期革命的红色大摇篮里,青春年少的于思礼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共产党员党继新、薛子中等老师的教育引导下,积极参加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研究会”。在这里,他通过阅读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战鼓》《鸭绿江上》以及鲁迅先生主编的《语丝》等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常常和进步学生一起星夜外出,张贴标语、宣传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大规模入侵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于思礼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以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形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2年冬,济源师范被国民党县政府勒令停办。于思礼先后在济源附小、东石露头、涧北、南姚、勋掌等地教书谋生。1937年5月,经杨伯笙介绍,于思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任地下县委宣传部长,秘密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并先后在城西、城北一带发展了成介山、卢曙天、张连山等加入党的组织和青年进步组织。1938年2月,日军侵占济源县城。于思礼按照县委分工,在县城西北、城南各乡村,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争取开明绅士、国民党地方官员等十多位人士加入抗日阵线,使全县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呈现出抗日救国高潮。1938年到1940年期间,于思礼还先后介绍联系卫占山、牛永丰等十位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号称“小抗大”的邵原北寨“抗日训练班”和山西阳城“党员培训班”学习。这些同志日后都成长为军队和地方的重要骨干。

  1938年9月,原县委书记史向生调往沁阳中心县委工作,于思礼接任济源县委书记。他积极协助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在克井灵山秘密建立了一个沟通晋豫边联系的地下交通站,不久,又正式建立八路军“灵山兵站”。于思礼倾全力支持兵站工作。他曾联系国民党第九军为兵站提供给养;组织民工多次帮助兵站运输队转运军火;给八路军转移或保存军火、军粮、药品等物资;护送往来黄河南北的革命干部、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安全通过兵站,到达各自目的地。

  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抓捕共产党员。根据朱总司令与卫立煌将军达成的谈判协议,和党中央“精于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济源县委停止公开活动,于思礼等仍以教员身份坚持隐蔽斗争。1940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于思礼与张连山等共同努力,以合法名义在阳城孤山建立了抗日武装“张连山游击队”。1941年7月,重新担任济源县委书记后,按照上级指示,于思礼在极其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打入伪军王同玉的第三大队王宗太部下当文书,从事争取瓦解伪军的工作。1942年春,豫北大旱,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乱迫使不少外地百姓逃难到济源,于思礼积极动员和帮助开明绅士谭发祥在蟒河口一带成立民团,保护逃难群众。他又与张连山一起组织民团到山西阳城筹集粮食、衣物发给灾民,期间还先后安全护送晋豫区二地委、修武县工委、博爱县工委等一批地方主要领导干部进入太岳根据地。

  于思礼还在保卫黄河南北地下交通、铲除日军密探队、组织杜八联利用反间计除掉汉奸王化文等斗争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内容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