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百年风华 愚公故里】万众一心大支前

2021-07-14 09:42:3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那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军队和老百姓军民鱼水长,子弟兵是好儿郎,老百姓是亲爹娘……”在峥嵘岁月里,这首广为流传的《支前民谣》唱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鱼水深情。

  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济源县先后动员战勤人力7万余人,派出参战民兵1100余人,出动随军支前民工1.34万人;全县平均每个劳动力每月支前服勤23天。1946年至1949年,济源县有4批700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解放战争。

  回忆烽火岁月,当时的济源村村有民工、家家齐支前,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镌刻着红色记忆。

  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成员翟明东告诉记者,在1947年的大征兵期间,王屋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妻送夫、父送子现象。其中,邵原的农会常委带头把自己的独生子送去当兵。还有一名年轻的村干部,因为是党员,便毅然带头报名参军……当时,老百姓戴红花、骑马、敲锣打鼓,集中到邵原送兵的场面非常隆重。

  那时,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在济源迅速掀起热潮。当年参军的盛况实为前所未有,正如当时《新华日报》所记载的“济源3天内完成参军任务”。

  济源退休老干部薛长珍的思绪回到1946年。那年,济源组织贫苦农民翻身,实行“耕者有其田”。“那时候,每次跟地主恶霸斗争,我家都能分到粮食,再也不用逃荒要饭了。共产党成了我们的大救星。”薛长珍激动地说。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李伟立向记者介绍,1945年4月,第二次豫北战役结束后,济源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各级党政机构日趋健全,县区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壮大。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贯彻落实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长期受到日本侵略者、皇协军、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在“参军保田”的号召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如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广大农民不仅将粮食、衣服等物资送上前线,还组成民兵野战团、民工支前大队等随军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负责战地勤务。在解放战争中,济源的支前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的贡献均比较突出。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也让济源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共产党的“好”。当时,人们拥军优属、参军参战的积极性高涨。

  在抗日战争时期,济源人民先后数次为抗日先遣支队,豫西抗日游击第二、第三、第五支队,南下支队等7支部队筹集渡河船只,组织水手摆渡,进行运粮。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济源人民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参与人数过万的大支前运动。

  陈谢大军过黄河时,薛长珍年仅12岁,是一名儿童团团长。他记得,当时筹备好物资后,大军就开始强渡黄河。为确保行动顺利,县委、县政府成立了3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人强马壮的基干民兵,他们过河后需保证地方运输畅通;第二梯队是一般劳动力,负责跟随大军抬担架、运粮草;第三梯队是后方力量(儿童、妇女及部分民兵),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保证供应,确保大军渡河以后有饭吃、有水喝。此外,儿童团成员还充当护工,帮助抢救伤员。

  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是人民战争的威力。为保障8万余人的陈谢大军顺利渡河,济源县委、县政府不仅在沿河各渡口设立了招待站,保障军械、弹药和伤员的运输,还设立十几个供应站,方便群众送粮的同时保证部队供给拨取。当时,人民群众家里并无存粮,却“勒紧裤腰带”,把省下来的粮食送到前线。

  济源市政协原主席李长会告诉记者,虽然当时群众生活都很困难,但有一升算一升、有一斤算一斤,有的人送柴火,有的人送粮食,想尽办法,倾尽所有,也要支援前线。

  薛长珍说:“当时,大部分群众是用手推磨加工粮食的,但小石磨的数量不多。后来,群众采取昼夜交替的方法排班推磨、加工。”

  从抢修道路、筹集物资到支前运输、抢救伤员,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序安排下,陈谢大军顺利渡过黄河。

  大军渡河后,陈赓将军奖励了船工并致信感谢:“你们夜以继日,不怕疲劳,不怕困难,英勇地完成了伟大的任务,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了大功,我代表全体指战员向你们致敬!”

  1948年,随着国内战场形势变化,解放临汾迫在眉睫。根据太岳区党委指示,中共济源县委组建了一支2000余人的民工大队,随部队赴临汾参加战斗。

  忆往昔,93岁的支前民工刘贵荣激动地说:“当时,济源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前线,赴山西临汾。面对国民党的飞机和大炮,我们只有步枪。我们民工的任务是抬伤兵、送子弹、送粮食。由于当时没有工具,我们只能用身体扛着物资,一趟一趟运送,累得精疲力尽。”

  在解放临汾期间,民工大队全心全意地支持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用血肉之躯开辟了另一个前线。

  翟明东说:“生活在济源这片红色土地上,我感到很骄傲。”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当年支前的木船也成了珍贵的红色文物,但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一直在济源传承着……(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