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

2021-07-01 10:1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

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了《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00年来,在济源这片红色热土上,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中国共产党济源百年大事记》突出反映党领导济源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探索实践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建党百年济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区人民牢记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不懈奋斗。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济源第一个党组织成立 1927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指示各地建立党的组织。按照省委指示,党继新、史德秀在济源县城文庙建立了中共济源第一个支部。时有党员7人,党继新任书记,支部隶属河南省委。7月,大革命失败。8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济源实行反动统治,压制群众的革命斗争,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在此严峻情况下,中共济源支部暂时停止组织活动。大革命时期,济源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声援五卅运动、迎接北伐战争,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到大革命失败的整个革命斗争艰苦考验,济源党组织受到了挫折,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

  2.中共济源特支的成立及重建 1928年4月,党继新、史德秀按照省委恢复各地党组织的指示,在县城文庙内建立了中共济源特别支部,隶属河南省委领导,党继新任书记。特支成立后,采取多种形式,由县城到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反封建势力的斗争。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遭到破坏。次年1月,济源特支停止活动。党继新等人以教书作掩护,坚持地下斗争。1930年8月,中共洛阳中心县委派组织委员李锡珍到济源恢复党的组织,在延庆寺舍利塔内秘密召开党员会议,重建中共济源县特支,党继新任特支书记,张硕奇任组织委员,薛子中任宣传委员。特支机关设在济源县立师范学校,隶属洛阳中心县委领导。特支重建后,从经济斗争入手,围绕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发动组织农民向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全县农民运动开展起来了。特支组织党团骨干分子发动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积极投入到抗日反蒋洪流中。

  3.中共济源县委成立 1931年11月,中共济源特别支部在孔山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济源县委。党继新任书记,薛子中任宣传部长,郝步伦任组织部长。与此同时,共青团济源特支也改建为共青团济源县委,杨渐荣任书记。党团济源县委成立,为更好地开展抗日反蒋斗争创造了条件。

  4.发动黄背坪起义,打响济源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济源县委积极组织武装起义。1932年3月,党继新、薛子中召开党团会议,决定举行黄背坪起义,建立红军游击队。因起义行动失密,4月13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大举进攻黄背坪。在县委领导下,红军游击队英勇还击。14日,因寡不敌众,分散突围。黄背坪起义是党在济源以革命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的伟大尝试,在豫西北地区打响了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5.大明寺重建济源县委 黄背坪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济源。济源党组织停止活动。1932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员、焦作中心县委书记党继新在轵城大明寺召开会议,重新组建中共济源县委。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济源党组织多次遭到破坏或被迫停止活动,但济源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愈挫愈勇,毅然奋起,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

  6.发动沁济暴动,开展豫晋边区武装割据斗争 为战略配合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共河南省委制定了豫晋边游击战争计划,决定中秋节在济源、沁阳等地举行武装暴动。1932年9月6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巡视员、焦作中心县委书记党继新和沁阳党支部书记郭大佛等领导下,在沁阳义庄发动暴动,成立了豫晋边红军游击队。相继实施逯寨济贫、奇袭武山区公所等行动,实现沁济暴动计划。此后,红军游击队以原大寨为中心,在北至山西阳城、晋城边沿,南至济源勋掌、郑坪一带,西至王屋山,东至沁阳西北太行山沿线进行武装割据斗争。10月,豫晋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12月上旬,在敌众兵围攻下,暴动失败。豫晋边红军武装割据斗争,进行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支援了鄂豫皖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扩大了党在豫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

  7.党继新英勇就义 1932年12月,中共济源党组织创建人和豫西北地区早期党组织领导人党继新在县城马号运动场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时年26岁。2009年,党继新被评为河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6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8.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1937年5月,共产党员杨伯笙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济源,恢复发展党的组织。8月,经豫西工委批准,建立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11月,中共济源县工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将工委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杨伯笙任书记,史向生任组织委员,于思礼任宣传委员。

  9.杜八联抗日自卫团成立 1937年11月,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在泰山庙成立,杨伯笙任团长,史向生任副团长。这是济源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也是豫北地区建立较早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之后,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稳固的杜八联抗日根据地。

  10.中共晋豫特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部移驻济源邵原 1938年4月,中共晋豫特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部由山西阳城移驻济源邵原,以王屋山为重心,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28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在济源邵原黄楝树村举行誓师大会。1939年1月,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至此,以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1.中共王屋直属区委成立 1939年8月,中共沁阳中心县委在邵原建立中共王屋直属区委。抗日战争爆发后,济源境内先后成立了中共济源县委、中共大河里区分委、中共济源县南县委、中共王屋直属区委四个中共县级组织,加强了抗日斗争的领导。1939年底,济源党员发展到283人,抗日武装亦发展到2000余人。

  12.朱德总司令经济源赴洛阳与卫立煌谈判 1940年5月,朱德赴洛阳与卫立煌谈判途经济源,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出太行》诗篇。

  13.中共济西工委成立 1940年7月,中共晋豫三地委在王屋地区成立了中共济西工委。1942年8月,中共济西工委改建为中共王屋县委,加强了对王屋山区革命斗争的领导。

  14.豫晋边抗日联防区在邵原张凹建立 1942年1月,八路军南进支队重新开辟晋豫区。1942年4月,豫晋边抗日联防区在邵原张凹建立,刘忠任司令员,聂真任政委。

  15.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2年7月,根据豫晋联防办决定,在晋城西土河建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时任晋沁县长的范俊瑞兼任。当年冬,杨伯笙兼任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5月,孙渊明任县长。县政府下设民政科、财粮科、文教科、司法科,辖第四、第五两个区公所。抗战胜利后,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济源县民主政府。

  16.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3年2月,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刘任道任县长。随之,又成立王屋县独立营。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王屋县独立营的成立,为王屋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奠定了基础。1947年7月,王屋县撤销,一、三区归济源县管辖,二区划归山西垣曲县。

  17.于思礼英勇就义 1943年10月,济源县委副书记于思礼在武山被伪军抓捕,杀害于武山前坡。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蟒河口为于思礼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为纪念烈士,把武山镇改为思礼镇。

  18.发动第一次豫北战役 1944年6月,太岳军区部队在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王屋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配合下,发动第一次豫北战役。至9月初,共消灭伪军1200人,解放了东起坡头镇,西到垣曲县城附近,北起王屋山,南到黄河的大片土地和10万以上人口,扩大了济源、王屋两县的实际控制区。

  19.支援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等数批八路军部队渡黄河南下 1944年9月到1945年4月,济源人民先后支援皮定均、徐子荣,韩钧、刘聚奎等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第一至第六支队从济源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12月27日,支援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邵原毛田渡口踏冰渡过黄河。此外,上述各路部队的后勤人员和其他一些小股部队,也相继经济源南下。每有部队经过,济源人民都积极造船只、做军鞋、备柴草、修公路、运军火,付出了巨大代价,做出了积极贡献。

  20.发动第二次豫北战役 1945年3月,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太岳军区发动第二次豫北战役。至4月底战役结束,收复国土185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80余万,建立了济、沁、孟三县区乡政权,打通了与豫西解放区的联系。

  21.解放济源县城 1945年8月27日,太岳部队和济源县独立营等人民武装解放济源县城,济源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八年艰苦抗战,济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地投入对日伪的斗争,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从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济源军民对日伪作战上百次,八路军对敌作战数十次,毙、伤敌500余人,俘敌1500余人。济源地方人民武装先后有5批1200余人,携带武器参加了八路军。在八年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济源有上千人付出了宝贵生命。济源、王屋两县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由1937年底的12个支部120名党员发展到1945年8月的10个区委、58个支部、733名党员。地方人民武装也在战火中发展壮大,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后改称独立营)、王屋县独立营及各区区干队已发展到千余人。

  22.豫北解放区军民发起济孟战役 1946年8月3日,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指挥太行太岳主力部队,在济源、孟县、王屋民兵配合下发动济孟战役(即八三战役)。经5昼夜激战,攻克大小村镇50余座,生俘国民党三十八师十七旅副旅长王仰芝以下749人,毙、伤敌694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23.平息红枪会暴乱 1946年10月18日,济源、王屋两县结合部沿边山区发生红枪会暴乱。五天之内,红枪会暴徒胁迫参加暴乱的群众有5000多人,占领村庄130多个,王屋三区、济源七区的乡村政权被破坏殆尽。21日到28日,济源、王屋两县地方武装与太岳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迅速平息了暴乱。11月23日,太岳四地委在王屋县三区下韩旺村召开平息红枪会暴乱祝捷大会,处决崔子英等9名罪大恶极的叛乱分子,公祭被敌杀害的干部、群众。为纪念烈士,王屋县民主政府将王屋县公安队指导员刘廷芳牺牲的苏村改为廷芳村。

  24.济源人民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配合刘邓部队经略中原,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命令陈赓、谢富治之四纵,秦基伟、黄镇之九纵,孔从周、汪锋之38军等部,由陈、谢统一指挥,强渡黄河,挺进中原。8月23日晨,集团主力在东起关阳,西至芮村全长3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黄河。经过血战,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至26日,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黄河。渡河后,陈谢集团四个月四战四捷,解放县城36座、人口900余万,开辟了东西宽600余里、南北长千里的豫陕鄂解放区。济源人民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出动民工6.45万人,出工198万余个,修造大船62只,筹集面粉100万公斤、柴草150万公斤,修建道路70余公里,架设通信线路3万余米,牺牲船工9人,6000余名民兵民工随军远征,涌现支前模范272名。

  25.济源全境解放 1946年12月14日,太岳部队第三次解放济源县城。济源、王屋两县军民解放了县城和广大农村,取得了人民自卫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947年8月31日,济源县直属连和杜八联民兵相继收复坡头、南陈、东寨等地,济源全境解放。

  26.济源人民全力支援战略进攻 1948年2月19日,济源组建2000人的民工大队,赴前线支援临汾战役。从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济源人民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济源县先后动员战勤人力7万余人,出工250万余个,出动牲口4249头,大车1195辆,捐款2万余元,妇女做军鞋3.63万双,织支前土布46万余丈,转运护理伤病员3225人。全县平均每个劳力每月支前服勤23天,牲口每头每月服勤16天。先后派出参战民兵1100余人,配合解放军南征北战;出动随军支前民工1.34万人,保证了部队的军需供应。

  27.太岳区武委会授予杜八联河防堡垒锦旗 1946年8月,太岳区武委会授予杜八联河防堡垒锦旗一面,并嘉奖了薛平华、李传玉等战斗英雄。23日,新华日报太岳版发表了《向杜八联人民致敬》的专文。

  28.开展“三查三整”运动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中共济源县委根据太岳区党委阳城会议精神,结合济源实际,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整”运动。从1948年11月1日到1949年5月25日,全县分三批开展了整党工作。整党分为六步:第一步,召开支部会议,传达整党的目的、方针和意义,启发党员的积极性,消除某些人对党的误解;第二步,召开支部成员与小组长的联席会议,讨论整党计划,回顾支部工作,为在支部大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准备;第三步,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由支委作工作报告,开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第四步,召开党员大会,摆功评过,审查党员;第五步,整顿支部;第六步,公开支部。通过“三查三整”,提高了党员素质,纯洁了党的队伍,壮大了党的力量,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29.济源干部南下开辟新区 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3月,根据太岳四地委指示,济源县组织122名干部组成济源南下县、区党、政、群领导班子。在河北武安整训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三中队,南下开辟新区。济源干部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历时207天,行程3000余公里,于9月30日胜利到达福建省的霞浦、柘荣。济源南下干部,为开辟新区,建设霞浦、柘荣两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0.济源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3日至9日,济源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89人,列席88人,共477人。会议传达了全国政协会议精神。县委副书记权民锋同志作《济源县支部建设》报告,县委书记王维平同志作《济源目前形势和任务》报告。会议审议通过《支部建设计划草案》和《关于今冬明春各项工作计划草案》。会议对于统一全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舞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49年11月到1955年6月,中共济源县委共组织召开了5次党员代表会议。

  31.选举产生济源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51年4月11日至17日,济源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济源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和济源县人民政府委员会。解放战争以来一直沿用的济源县民主政府正式更名为济源县人民政府。

  32.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分团来济访问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分团来济访问,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向济源人民赠送了慰问信和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并到杜八联进行座谈和慰问。

  33.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进入有计划地经济建设时期第一年。济源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总路线,开展互助合作、治山治水等生产建设运动,全县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34.召开济源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4年7月10日至15日,济源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听取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济源县人民政府对夏季工作的建议草案》及《政府夏征随征统购工作草案》。大会审查、讨论并通过了济源县人民政府当年的工作报告和下半年的工作计划。1955年12月22日,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济源县新的行政管理机构——济源县人民委员会,选举人民委员会委员12人。济源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后暂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阶段,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济源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5.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 1956年1月,全县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36.济源县委成立工业部,统筹地方工业发展 1956年3月,济源县委设立了工业部,本着“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农业”的指导思想,着手解决地方工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标志着济源工业发展的正式起步。

  37.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1956年5月10日至15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77人,代表全县5544名党员。大会经过充分酝酿讨论,总结了济源各项工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领导作风、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农业合作化、监察政治等方面的缺点、错误以及党内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开展了尖锐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代表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密切了上下关系,增强了党的团结和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会议学习传达了《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关于处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九项规定〉(草案)的决议》和《关于党的建设工作的决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济源县首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工作决议(草案)》。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名、候补委员1名;选举产生监委委员12名;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6名,候补代表1名。济源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长期以来党内实行的任命制,党员按自己的意志选举党的领导人,保证了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此后,涉及全县的发展、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纳入了党代会的议程,为有计划、有目标地从事各项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8.筹建济源第一家县营工厂——济源综合冶炼厂 1957年5月,经省计经委批准,济源县财政投资4.5万元,筹建济源第一家县营工厂——济源综合冶炼厂。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赢利。济源综合冶炼厂是济源县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成的第一家县营工厂。它的建设成功,为进一步发展地方工业积累了经验。1957年底,济源地方工业发展到48家,形成了以小煤矿、小冶炼、小电业、小建材、小化肥为主要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时任济源县委书记赵世珉同志作了《济源地方工业是怎样发展的》书面发言,详细介绍了济源县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从此,济源的“五小”工业作为河南地方工业化的成功范例,对全省乃至全国地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39.蟒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 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济源县“蟒河驯服,万民受益”奖旗。从1953年冬开始的四年时间内,济源县组织展开以“百库千井万水窖”“十万(亩)梯田十万(亩)林”为主要内容的蟒河流域综合治理会战。治理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等的充分肯定。1958年,在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对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予以充分肯定。1958年9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再次奖给济源“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驯服洪水,为更高级水利化而努力”锦旗一面。1958年12月,济源县荣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济源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有26个省、市、自治区派出119个代表团来参观学习。此后,罗马尼亚、苏联、朝鲜、越南、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派出政府代表团到济源参观访问,对济源综合治理蟒河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

  40.济源成为新乡地区大办钢铁的主战场 1958年8月,济源县委组织3050人汇集克井公社,开始采矿生产,启动大炼钢铁会战。随后,新乡专署也组织原阳、延津等县几十万民工云集济源,济源成为新乡地区大办钢铁的主战场。1959年初,济源县委将12个人民公社在克井的所有钢铁厂合并,改制为全民所有制的地方国营蟒河钢铁厂。1959年,济源产铁21882吨,提前三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钢铁生产指标,以全民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大炼钢铁会战宣告结束。

  41.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潮推动下,济源县委把全县35个小乡的775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了13个人民公社。全县形成乡社合一、政经一体,进而形成以社代乡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12月11日,济源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及中共中央〔1983〕35号文件精神,决定取消公社称谓,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经济联合社。全县普遍恢复了乡(镇)人民政府,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各公社(镇)党委改称乡(镇)党委。

  42.济源至克井地方铁路开工建设 1959年7月,济源至克井铁路线开工建设,同年9月竣工,为济源第一条铁路。之后,又修建了济沁线、济孟线,到1972年,地方铁路总长达113.3公里。济源地方铁路贯穿济、沁、温、孟四县,是焦枝线济源站货物集散和克井工矿区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不仅担负着货物运输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客运任务,对济源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和焦枝铁路电气化复线的贯通,地方铁路运输量逐年锐减。经省政府同意,2003年12月18日,济源市决定拆除地方小铁路。

  43.认真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 1962年1月,中共济源县委第一书记侯树堂、第二书记田文郁到北京参加扩大了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后,全县认真纠正“大跃进”“反右倾”中的错误,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措施,不屈不挠地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同自己的错误作斗争。经过艰苦努力,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44.留庄英雄民兵营的命名 1964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号召各基层民兵组织,积极向济源坡头留庄民兵营学习。6月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党委决定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的光荣称号。7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在济源坡头留庄召开留庄英雄民兵营命名大会。命名大会以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各大新闻媒体先后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根据留庄英雄民兵营故事改编的戏剧《传枪记》、纪录片《英雄民兵营》、连环画《河防堡垒》《红泉渡》等文艺作品也广为流传。留庄英雄民兵营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

  45.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 1965年7月16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743人,代表全县9754名党员。王振邦致开幕词,侯树堂作《中国共产党济源县委员会向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张性勇作《济源县1965年至1967年发展农业生产规划的报告》,李传清作《关于提案整理情况的报告》,赵则钦致闭幕词。会议对第一次党代会以来9年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1965年至1967年全县生产做了安排。会议认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人民在党领导下,各个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宝贵经验。会议要求,要大学毛主席著作,突出政治;要因地制宜,狠抓生产措施,全面贯彻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突出水、肥、种、机和合理调茬等中心环节;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会议期间,17个劳动模范、24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广泛交流了突出政治、大学毛主席著作,农业增产、加强民兵建设、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方面的经验。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6名,候补委员5名 选举产生县监察委员会委员7名、候补委员2名;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7名,候补代表1名。

  46.济源县委成立引沁工程指挥部 1965年9月7日,济源县委成立引沁工程指挥部,组建了以县委书记侯树堂为指挥长的10人领导班子。引沁济蟒总干渠工程施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1965年12月到1966年7月,济源人民单独完成了渠首至蟒河口长30.35公里的总干渠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从1966年8月到1969年6月,济源和孟县共同完成了从蟒河口至孟县槐树口全长82.77公里的总干渠二期工程;从1970年11月到1975年12月,由引沁局组织济、孟两县共同完成了对一期工程的扩容扩建。1966年至1979年,实施了配套建设工程。建成长100余公里的总干渠、160公里的29条干渠和千余公里的支渠、农渠,把蟒河流域数以百计的库、池、站等工程串联起来,形成“长藤结瓜”“红线穿珠”、引蓄结合、综合生益的完整体系,解决了济源、孟县、吉利3个县(区)的15个乡镇、355个行政村、40余万亩耕地、41.6万人的用水问题,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浅山丘陵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水利瓶颈,使济源农业步入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47.济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8月12日,济源县委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的紧急通知》,拉开了济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序幕。“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济源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逮捕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消息传来,济源县数十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人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伟大胜利。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宣告结束。

  48.全国小钢铁生产建设现场会议在济源召开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在济源县召开全国小钢铁生产建设现场会议。济源县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轰动全国,成为全国地方工业的一面旗帜。

  49.防空高炮制造厂等三线工程在济源开工建设 1969年10月至1970年8月,国家“三线”重点工程焦枝铁路(4001工程)、海军航空兵济源飞机场站(1060工程)、防空高炮制造厂(531工程)相继在济源动工修建。借助三线工程,济源改善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引进了先进工业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地方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实施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 1970年2月,济源县革委会决定实施王屋山水库灌区工程,拉开了高山灌区建设序幕。1979年,济源人民对纵贯王屋山区的铁山河、东阳河、大店河3条水系进行开发治理,相继完成了以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天坛山水库为主的高山灌区,缓解了山区长期干旱缺水的状况。

  51.济源“五小”工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成功展出 1970年9月27日,济源“五小”工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成功展出,赢得了国内外客商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交会后,济源“五小”工业成果先后在香港、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香港《大公报》以《县办工业花开烂漫》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济源地方工业在海内外的影响。1976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4家,县、社两级集体工业企业70家。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11094万元(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32%,工业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力量。

  52.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举行 1970年11月25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王屋公社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99人,代表全县12900名党员。会议听取审议了王荣森所作的《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这次会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对刘少奇进行了诬蔑和攻击,对林彪、“四人帮”歌功颂德,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工作,并把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任务。会议按照党章规定,本着军、干、群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选举产生了26名县委委员。这次会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由革委会核心小组行使党的职权的状态。之后,在全国政治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济源县的主要领导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对保障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3.中共河南省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济源工区办事处。同年7月,中共济源工区委员会建立,下辖济源县、虎岭区。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国家国防建设也作出相应调整。1977年5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撤销济源工区办事处,济源工区所属的济源县、虎岭区划归新乡地委领导。1978年8月,虎岭区被撤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4.济源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1979年2月7日至21日,济源县委召开有3172人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济源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会议对全县工作重点的转移、扭转粉碎“四人帮”后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被动形势、彻底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迅速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5.对“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冤假错案平反 1979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决定,凡在“文化大革命”中无辜或仅因一般问题被打成所谓“叛徒”“特务”“走资派”“反革命”“坏头头”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继对“杜八联”彻底平反后,各部门、各单位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大批老干部重新恢复和安排工作。1979年2月至1983年上半年,全县先后为2469人平反,恢复名誉。同时,还遵照中央有关规定,对错划的“右派分子”全部给予改正,做了妥善安排。

  56.推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12月,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济源县农村普遍推行“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以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2月,县委抽调400名干部组成105个工作组,分赴部分生产队,帮助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至4月中旬,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完善工作基本结束。

  57.济源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人大常委会常设机构 1981年10月,济源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人大常委会常设机构,取消“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济源县人民政府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体制。1984年5月31日,济源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启用村民委员会印章的通知》要求,全县各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印章于6月15日启用,原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的印章同时作废。

  58.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举行 1981年12月25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88人,代表全县15514名党员。酒昭伦致开幕词,孙鸿彰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加速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王俊喜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会议指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经受了严峻考验,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转折,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状态转为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会议指出,要“明确奋斗目标,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号召全县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大会体现了全县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济源县第三次党代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在党的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对我县各项工作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会议通过的有关文件,对刘少奇同志进行了诬蔑和攻击,对林彪和‘四人帮’歌功颂德,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工作,并把阶级斗争当成了主要任务,这都是错误的。现在,我们郑重宣布:撤销其错误部分,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进一步正本清源,着力转变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大会提出了“建设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的目标,要求“八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各行各业都要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加快前进步伐,建设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新济源,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7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名。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源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为全县进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59.实施大规模山区建设 1985年2月,济源县山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1号文件下发了《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打响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次年7月,县委、县政府在《济源县山区脱贫致富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济源山区建设五年规划》,将山区建设的攻坚战引向纵深。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济源山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86年,山区五乡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山区群众有吃、有穿、有铺、有盖、有零钱花的“五有”目标基本实现,部分农户开始向富裕户迈进。《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愚公还在移山》,专题介绍了济源山区的建设经验。1989年年底,山区五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86年增长1.66倍,人均纯收入为413元,比1986年增长1.34倍,人均占有粮食为382公斤,比1986年增长1.01倍。大规模的山区建设不仅改变了贫困山区的面貌,为济源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

  60.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 1987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49人,代表全县18315名党员。郝淑忠致开幕词,张明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团结进取、改革创新 为建设繁荣兴旺文明富庶的新济源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李长会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传芝致闭幕词。会议提出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力拼搏前进,为实现‘七五’计划,加快翻番步伐,实现经济腾飞,建设繁荣兴旺文明富庶的新济源而奋斗”的目标。会议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工业生产为主干、乡镇企业为突破口、山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林果业、畜牧业两个重要环节,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把两个规划(七五规划、山区建设五年规划)由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会议安排了改革任务。会议指出,“七五”期间是新旧体制交替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继续深化城乡改革,重点做好农村改革的“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和工商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部门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巩固和发展党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9名、候补委员5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61.济源撤县设市 1988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县级),由省直辖。同年8月7日,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县级)的通知》(豫政〔1998〕68号),确定济源市由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由焦作市代管。9月30日,济源召开建市庆祝大会。10月1日,各单位正式开始以济源市的名义办公,济源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2.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4月8日至10日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46人,代表全市19741名党员。张殿臣致开幕词,高文焕作了题为《加强党的领导 密切联系群众 夺取济源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尹明堂作了中共济源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文焕致闭幕词。会议确定了1990年至1993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使济源市经济建设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20世纪末实现第二个翻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打好基础、积蓄力量。会议确定了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安排,还对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了部署。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0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63.大力开展创建小康村活动 1991年2月,济源市委作出以小康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开展创建小康村活动的决定。要求在“八五”末期,最迟到1996年,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村100%、地处平原的村80%、地处丘陵地区的村20%、地处山区的村10%要达到小康村标准。1996年年底,全市248个行政村达到小康村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48%,完成了既定目标。

  64.加快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步伐 济源推进开放带动主导战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并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港澳台商及省内外客商来济源投资兴业。1991年10月10日,济源市举办首届“红果节”,加快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步伐。

  65.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济源题词 1992年4月,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济源题词。江泽民同志题词“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李鹏同志题词“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6.济源荣获“全国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9月,济源荣获“全国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至2000年,全市集资1亿多元用于中小学基本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学校”要求,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67.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快城市化进程 1992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设立济水、北海、天坛、双桥4个街道办事处,并将部分行政村改为居委会,相应调整其隶属关系。

  68.济源被确定为全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 1992年12月,济源被确定为全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69.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 1993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共有代表347人,代表全市21561名党员。耿建国致开幕词,高文焕作了题为《紧抓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步伐 夺取济源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尹明堂作了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共济源市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高文焕致闭幕词。会议确立了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团结实干,努力实现济源市经济高起点、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以创百亿为目标,把济源初步建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电、轻纺为骨干产业的工业基地,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成豫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旅游观光胜地”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会议确立了“创百亿”的发展目标,即到1996年实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走在全省前列,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3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70.开展“创百亿、争百强”活动 1993年4月,济源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创百亿、争百强”的奋斗目标。市委决定,从1993年起,5年内,到1997年济源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国百强市(县)行列。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到1996年年底,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32.7亿元增长到105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33.8%;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7000多万元增长到3.7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长51.6%,连续3年跨入全国百强市(县)行列。“创百亿、争百强”目标全面完成。

  71.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 1994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小浪底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12日,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大坝合龙。1999年10月25日,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2001年12月27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体部分在济源境内(占总工程量的80%以上)。在工程建设中,济源人民全力配合、积极参与,付出了巨大代价,做出了巨大牺牲。工程建成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济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工程极大改善了济源交通、水利、旅游等基础设施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库移民4万余人,全市行政区划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借助服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济源人民抢抓机遇,加快了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全市工业提档升级,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提升了济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72.隆重举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区移民大规模搬迁庆祝活动 1996年10月16日,思礼、承留两乡交界处隆重举行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区移民大规模搬迁庆祝活动。当日,大峪、下冶、邵原3个乡(镇)搬迁移民2000余人。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征用济源土地77.12平方公里,动迁移民涉及济源市坡头、大峪、下治、邵原4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现状年移民总人口为38759人,动迁年人口为40989人。移民安置工作从1991年开始,历经施工区,库区一期,库区二、三期3个阶段,到2002年9月结束。济源市妥善安排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建设。

  73.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直管体制 为推进河南城市化进程,加快焦作市、济源市发展,1996年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关于对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的实施方案》。自1997年1月1日起,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直管体制。

  74.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 1998年5月16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代表380人,代表全市27322名党员。铁代生作了题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建设繁荣昌盛的新济源》的工作报告,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工作报告,耿建国致闭幕词。大会认为,在新的起点,济源今后五年的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21世纪济源发展的进程。根据济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交织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造成困难的情况,大会报告把第八届市委的任期分为两个阶段,并确定了工作任务:20世纪最后两年半时间为第一阶段,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完成“九五”计划;进入21世纪后的两年半时间为第二阶段,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进程,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两个阶段”的划分和工作任务的确定、实施,为济源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实现新一轮崛起奠定了基础。会议确定了第八次党代会以后5年的六项主要任务: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二是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济源实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确保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平原地区和山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达到小康水平,山区群众的综合生活水平达到平原村1998年的水平;四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五是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六是更好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

  75.济源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速 1999年3月6日,济源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暨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济源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速。

  76.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8年7月15日,济源召开企业改制动员大会,启动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以改革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工作。到2002年年底,济源完成市属及乡镇企业改制253家,改制规模达97.6%。

  77.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工 2000年5月29日,王屋山供水工程开工。2002年4月26日,举行了通水典礼。2003年9月,济源先后完成王屋山供水工程、分散饮水工程和布袋沟供水工程,使山岭区12万人告别吃水难,提前1年实现山岭区人口饮水解困目标。之后,又相继完成天坛山集中供水工程和平原集中供水工程。2008年年底,全市47.44万人用上了自来水。济源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目标。

  78.第一行政区建成投用 世纪之交,济源积极推进城市向东、南扩张,实施了新行政区、世纪广场、环城公路、篮球城等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10月,第一行政区建成投用;2006年8月,济源综合行政服务区建成投用,推进了行政中心向东南迁移。

  79.河南豫光金铅有限公司A股上市 2002年7月15日,河南豫光金铅有限公司4500万股A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这是我国铅冶炼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也是济源市首家上市公司。

  80.河南华能沁北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 2002年10月26日,河南华能沁北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开工。一期工程总投资46.6亿元,安装2×600MW国产超临界机组。这是我国首台国产超临界机组。2004年12月,项目投产。

  81.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举行 2003年3月28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共有代表386名,代表全市29325名党员。周春艳作了题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工作报告,化有勋致闭幕词。会议总结了第八次党代会以来5年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为目标,突出为民办事;三是坚持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根本,突出加强团结;四是坚持以城镇化为方向,突出创建工作;五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动力,突出改革开放。会议确立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第九次党代会以后5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主要奋斗目标。这是新世纪济源市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后,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济源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行动纲领。这对济源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37名、候补委员7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5名。

  82.济源市被列为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率先崛起战略城市 2003年8月,济源市被列为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率先崛起战略的九个城市之一。

  83.济洛高速建成通车 2005年9月4日,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济源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济焦、济晋、济邵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高速”。

  84.济源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政〔2006〕33号)正式确定济源市为河南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结合济源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济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成为济源发展的一张名片。2020年,济源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城镇化率达64.6%,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成为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

  85.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举行 2006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94名,代表全市31816名党员。段喜中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书面报告,段喜中主持闭幕式并讲话。大会确立了“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提出了“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济源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共存。会议提出,要正视竞争,面对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会议确定了今后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会议指出,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坚持“六个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开放型济源建设;坚持繁荣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济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济源建设。会议要求,要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54名、候补委员10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35名。

  86.济源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 200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济源部分乡镇作了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亚桥乡更名为玉泉街道,双桥街道更名为沁园街道,撤销王屋乡设立王屋镇,撤销下冶乡设立下冶镇,撤销思礼乡设立思礼镇。

  87.济源第一个民营企业党委成立 2008年2月,中共济源市委组织部印发《中共济源市委组织部关于成立中共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中共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这是济源市为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民营企业成立的第一个党委。

  88.黄河科技学院济源本科院校项目开工 2011年4月,黄河科技学院济源本科院校项目开工。一期规划占地500亩,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为27万余平方米。2012年9月一期工程完成,首批新生入驻,填补了济源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同时,济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将中职、高职校区连成一片,结成一体,为济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89.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2011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共有代表393名,代表全市37532名党员。赵素萍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务实重干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务实重干,为民发展,为民谋利,为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会议指出,十一次党代会以后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围绕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证,着力改革开放、着力项目带动、着力产业提升、着力民生民心,加快推进“实力济源、活力济源、魅力济源、文明济源、和谐济源、生态济源”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57名、候补委员11名;选举产生中共济源市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35名。

  90.济源富士康产业园项目签约 2012年3月,济源富士康产业园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 2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60亿元。当年签约、建设、投产达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91.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2年12月,召开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会议,启动济东新区、小浪底北岸新区、三湖新区、济渎新区、蟒河区域、龙湖片区、东南片区、健康城、建业十八城等九大重点区域建设。

  92.济源市产业集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启动 2013年5月29日,全市产业集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动员会召开,对玉川、虎岭、高新3个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职责、管辖范围、管理内容予以进一步明确,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根据《中国共产党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产业集聚(开发)区管理体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源设立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具体承担辖区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设立产业集聚(开发)区办事处筹备处,对集聚(开发)区管委会与办事处筹备处进行机构重叠套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产业集聚(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31个村(居)和4个居民组均由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2017年11月,省集聚区联席会议原则同意虎岭经济技术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两区整合扩区规划方案,形成济源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年2月,市委市政府启动片区、镇联动机制,对各集聚(开发)区所辖村(居)事务进行移交。

  93.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在济源成立 2013年6月,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在济源成立,2020年7月,中国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12月,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形式,将6月11日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推进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著名品牌。

  94.济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2月24日,济源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对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此后,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济源相继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并逐步向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95.济源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济源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2020年,济源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创建期间,济源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济源城市面貌和济源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

  96.济源市全域旅游动员暨2015年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2015年3月19日,济源市全域旅游动员暨2015年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对全域旅游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围绕“一山一水一精神”城市品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效果不断显现。通过景观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产业全域联动、成果全民共享,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形成“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济源全域旅游模式。2019年9月,济源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97.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016年9月27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出席代表393人,代表全市44402名党员。大会通过了张战伟代表十一届市委所作的《不忘初心 敢为人先 为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奋斗》报告。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凝神聚力、攻坚克难,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奋斗”。大会部署了今后五年的工作: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民生和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济源;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团结民主的政治局面。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62名、候补委员12名,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济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35名。

  9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函复同意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2017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函复同意济源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6月,省政府印发《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8月,济源市委、市政府印发《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2019年8月31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挂牌成立。11月5日,示范区第一批20个工作部门集中挂牌。30个工作部门先后组建,高效运转。

  99.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 2018年12月,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12月16日,在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交流会上,济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称号。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在愚公故里得到历史性解决。

  100.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2020年1月22日,济源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安排部署精准防控重点工作。2020年,济源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03.2亿元,增长3.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4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101.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 2020年7月23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二次全会暨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动济源洛阳深度融合发展的决定》,推进洛济深度融合。会议指出,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发展是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济源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是济源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提高政治自觉,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基础设施互联、构筑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扩大区域文化旅游影响力,实施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共治、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融合新格局。

  102.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三次全会通过《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关于制定济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年1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三次全会通过《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关于制定济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绚丽篇章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103.济源示范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2021年3月19日,济源示范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召开,按中央要求、省委部署,对在济源广大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动员部署安排。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矢志不渝奋斗,谱写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又富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会议之后,全区上下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和示范区党工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扣目标任务,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聚焦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奋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聚焦学史增信,筑牢信仰之基,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真正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聚焦学史崇德,赓续奋斗精神,做到明大德以忠、守公德以勤、严私德以廉;聚焦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上,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济源落地落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