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共话白银产业发展大计 助力打造中国银都品牌——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嘉宾客商访谈(二)

2021-06-25 11:50:0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柳毅:要把白银文化节打造成济源独有名片

  “2019年,我们就接触济源了。济源拥有雄厚的金属冶炼基础,为全国金银、珠宝首饰加工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白银、黄金等原材料。这几年,济源不断延伸白银产业链条,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宝协(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毅,对济源白银产业发展非常认可。

  “近年来,济源对白银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的举办,展示了济源发展白银产业的决心与态度。”柳毅表示,开幕式上,一大批客商正式签约,这足以表明大家对济源白银产业发展的肯定与期待。济源白银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谈及白银产业的发展方向,柳毅说,目前,中国的珠宝产业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济源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济源白银产业发展可以融入文化元素,打造独有的白银文化名片。同时,要不断完善整个供应链的服务功能,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持续拓展广阔的市场空间。

  “希望济源持续举办白银文化节,为白银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构建济源白银产业新发展格局。”柳毅建议,要吸引更多珠宝深加工企业入驻中国白银城,与白银及贵金属业界的客商合作,共同推进济源白银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李虹谕:希望济源成为真正的中国白银之都

李虹谕(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中国区合作业务负责人)

  李虹谕从事贵金属行业近10年,是世界铂金投资协会中国区合作业务负责人。此次受邀来到济源,她对济源白银有了更深的了解。6月21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如果对整个白银产业链进行完善,将有助于扩大国内白银需求量。”

  在李虹谕看来,济源在白银冶炼方面的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好。“济源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这对产业发展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利因素。相信今后,济源在交通方面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李虹谕说。

  关于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李虹谕认为,要在白银产业发展上不断创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金融去杠杆化的背景下,我觉得在白银实物层面,包括实物的设计、生产,都需要创新。”李虹谕说,“大家对白银的认可度非常高。白银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并且目前白银文化在国内非常流行,希望济源能够利用这一点,想出一些创新的好点子,把济源打造成真正的中国白银之都。”

  顾建平:以文学力量助力济源绽放光芒

顾建平(《小说选刊》副主编)

  “济源举办白银文化节意义重大,这是济源向全国推介自己的一个窗口。”顾建平直言,济源应借助此次机会,把自己独有的文化亮点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济源。

  初次来到济源,顾建平倍感亲切。“不愧是愚公故里,人人都干劲儿十足。”济源给顾建平留下了良好的初印象。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济水之源、白银年产量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小小的城市,贴了许多亮眼的标签。

  初步了解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现状后,顾建平忍不住感慨:“济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银都’。”顾建平认为,济源白银产业发展至今,离不开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

  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白银产业也不例外。要用工匠精神丰富白银产业的内涵,推动白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他的眼中,济源的亮点有很多。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顾建平希望利用文学的力量推介济源,助力济源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文学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直抵人心,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用笔记录、传达,是文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顾建平说,回去之后,他将围绕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创作,并推荐更多作家走进济源,看济源、写济源,把济源的文化亮点传递出去,进一步提升济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徐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叫响“中国银都”品牌

徐风(江苏省作家协会特聘作家)

  提到对济源的印象,徐风连声夸赞说,城市虽小但气场很大。“济源有这么好的白银产业优势,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徐风说。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它的市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赋予它一定的文化附加值,将它打造成工艺品,那么它的价值就是不可估量的。”徐风来自江苏宜兴,是一名作家。在他看来,济源与宜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济源的白银资源就像宜兴的紫砂矿土资源,都是一张极富价值的名片。但如何擦亮这张名片,让它声名远扬,这是当前要思考的问题。

  徐风说,济源举办白银文化节,体现了济源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济源借助举办白银文化节的契机,邀请白银行业领军企业的相关人员和众多能工巧匠、艺术大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白银产业的发展。希望济源白银产业能够保持海纳百川的气度,敞开怀抱,引来真金白银的投资,引来海内外的贤才。通过共同携手,打造名片产业,真正叫响“中国银都”品牌。

  如何提升白银产品的附加值?对此,徐风给出了建议,要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白银产品的创作工艺中,同时赋予白银产品一定的功能性,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

  赵虎:银都济源未来可期

赵虎(福建盈盛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陵祥大师工作室副主任)

  “很高兴来到济源。我觉得此次活动亮点纷呈,举办得十分成功。”福建盈盛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陵祥大师工作室副主任赵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赵虎说,济源将白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出了许多优厚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白银企业落户于此,不仅让白银文化融入第二、第三产业,还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赵虎说,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贵金属行业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如果紧跟时代步伐,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道路必定更加广阔。

  “工匠精神,精品为重。作为一家专门从事金银器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的百年老字号企业,长期以来,我们和济源各大原材料企业保持着良好合作。未来,我们会继续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传统技艺,打造优质白银产品。”赵虎说。

  赵虎建议,希望济源在白银产业发展上继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优厚的企业落户政策和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另外,带动更多白银产业的关联性产业发展。银都济源,未来定会发展得更好。

  王志材:设计开发济源特色文化产品

王志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金属技艺传承师,云南省鹤庆县“王氏造物银铜器作坊”金属技艺师)

  今年28岁的王志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国家高级金属技艺传承师,云南省鹤庆县“王氏造物银铜器作坊”金属技艺师。作为“90后”手工艺人,王志材的技艺十分精湛。他的作品《雀》木纹金天地方圆壶曾在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展出。他与父亲共同完成的作品《天净沙秋》《石榴水滴》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尽管此前从未踏足过济源,但是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故事,让王志材从小就对这个与家乡相隔千里的城市心生向往。“济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众多,济源人民热情好客。主办方贴心周到的服务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王志材说。

  王志材告诉记者,济源的白银产业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白银产业发展前景可观。”王志材说。对于今后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王志材有自己的想法。“济源白银产量丰富,但是目前纯手工打造器具、器皿还有待发展。希望今后我们能和济源白银企业加强合作,设计开发一些蕴含济源文化的银制器具、器物以及茶具类的文创产品。”王志材表示。

  钳海强:深加工是白银产业发展的最好出路

钳海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古诗有云,“镂金像物艳于花”。这描述的就是玲珑雅致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今年49岁的钳海强是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接触金银细工技艺。

  钳海强告诉记者,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作品《四君子广口瓶》《龙凤呈祥瓶》在此次白银文化节大师精品展上亮相,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围观。

  在钳海强看来,每一门手工技艺,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手工技艺最难的地方不仅在于对技艺的严格把控,还在于不断精益求精,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融入作品,让作品“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我非常看好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前景。对传统手工艺行业来说,传承技艺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打破常规,把好的技术引进来,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加强沟通和交流,多方面吸纳好的经验。将白银做成工艺品或者礼品,我觉得这是白银产业发展的最好出路。希望今后加强与济源白银企业的合作。”钳海强告诉记者。

  崔新刚:让文化成为白银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崔新刚(河南省雕刻大师)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精神。最重要的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6月22日,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师古创今·“银”领未来——工匠精神发展论坛后,河南省雕刻大师崔新刚收获颇多。“论坛上,一些大师的讲解非常有新意,这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一定在传承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创作出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好作品,赋予作品丰富的含义,更好地发扬工匠精神。”崔新刚说。

  自幼酷爱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崔新刚,多年来一直从事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得行业内大奖,深受藏家好评。此次受邀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崔新刚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考。“每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加持。未来,让文化成为济源白银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崔新刚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艺术行业,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把济源白银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认识济源、了解济源、爱上济源。”

  董小珍:让白银制品走进生活

董小珍(津派花丝第五代传承人)

  “我们的手工艺品在展厅受到很多顾客青睐,这让我们看到了合作发展的前景,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励。”董小珍说。

  董小珍是津派花丝第五代传承人,此次受邀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津派花丝制作技艺是将贵金属金、银制作成丝,然后采用金银细工工艺制作的工艺手法。

  “济源白银城的展品,实在是太震撼了。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收藏,其中有一把曾获得天工奖金奖、有花丝点翠的宫扇,我非常喜欢。”董小珍告诉记者,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完全依靠手工,因此她希望手工技艺可以得到传承。

  “我觉得白银产品是未来的流行趋势。可以看到,消费者对白银产品非常认可。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希望今后可以生产出更多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银壶、水杯及首饰,满足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白银制品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董小珍笑着说。

  张守顺:提升艺术层面的文化价值

张守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装饰各种青铜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作为金银错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张守顺在传统的单线错金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把玉石错金工艺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玉石雕刻展评中获奖。

  “这次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让我对济源白银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认知。济源立足白银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从发展经济到艺术转化,提升了白银产业的价值链,这一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张守顺告诉记者。

  在张守顺看来,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手工艺人,我们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

  提起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张守顺给予了高度肯定。“从工艺方面看,中国白银城的工匠做的银饰非常精美,有的银饰设计十分新颖,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希望今后手工艺人在创作白银作品时,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其艺术价值。”张守顺表示。

  张书碧: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张书碧(河南省盘谷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我感到非常振奋。白银文化节对于展示济源城市形象、加强开放合作意义重大。”作为河南省盘谷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今年69岁的张书碧在提到白银文化节时侃侃而谈。

  张书碧19岁就开始学习制作天坛砚。从艺40余年来,他一直从事盘谷砚雕、城市雕塑工作,先后创作300余种砚雕作品。提起家乡的工艺美术发展,张书碧感慨万千。“以前济源没有将白银作为高附加值的艺术产品发展。提起济源,大家只知道产银、产金、产铅。从济源的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来看,此次白银文化节的举办是一次大的飞跃,也是一种质的变化。我相信今后济源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产业转型,会迈上新的台阶。”张书碧对未来济源白银产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今后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金银艺术品的技术含量很高,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时间。近年来,我们先后从北京、深圳等地引入先进的工艺生产技术。另外,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学习这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壮大产业。其次是产品导向和市场导向。怎样才能做出具有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色的工艺产品?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我相信,未来济源的白银产业一定会得到高质量发展。”张书碧说。

  李权龙:建设首家白银商城提高白银产品附加值

李权龙(河南农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充分调研济源白银产业之后,我了解了济源白银产量在全国的比重,被济源白银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折服。”6月21日,记者在采访李权龙时,他深有感触。

  河南农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数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务院扶贫办电商扶贫青年讲师、河南省商务厅电商专家、2021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商务部全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有着多重身份、深耕多个领域的李权龙,对济源白银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

  “通过深度调研济源白银产业,我发现济源白银以前大部分是论吨卖。如何立足产业优势,提高白银产品附加值,这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李权龙说。

  这次白银文化节,李权龙有备而来。“我是做电商的,这次过来就是想深入探讨一下如何构建白银电商体系、如何打通供应链,从而搭建国内首个白银线上交易平台,建设首家白银商城。”他说。

  李权龙了解到,近年来,济源把白银深加工作为重点新兴产业来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兴建中国白银城,推动白银加工产业发展壮大。白银文化内涵丰富,白银产业前景无限。

  “我们会和济源投资集团进行洽谈,打通线上线下运营模式来做这个项目。”李权龙的计划已初具雏形。

  路英霞:期待与济源进行更深度合作

路英霞(河南梦祥纯银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们跟万洋已经合作十几年了,公司的员工们经常到万洋参观。”6月21日,提起济源,河南梦祥纯银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路英霞说。

  河南梦祥纯银制品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专注白银文化产业,集珠宝首饰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于一体,产品涵盖白银、黄金、钻石、K金等。“济源的白银质量非常好。这次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我感到非常骄傲。”路英霞告诉记者。

  此次白银文化节以“传承创新合作共‘银’”为主题,包含工匠精神发展论坛、大师精品展、产销对接、直播大赛等内容。“这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结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对我们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她笑着说。

  在路英霞看来,济源山清水秀,营商环境也非常好。“下一步,我们想跟济源进行更深度的合作。”路英霞说。

  聂琳峰:用歌声宣传魅力济源

聂琳峰(济源籍歌手)

  “回到老家,好想长不大,多想玩一玩小时候摔的泥巴。回到老家,给心放个假,丢掉烦恼无牵无挂快乐回家……”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上,歌手聂琳峰倾情演唱了《回到老家》这首歌。

  “家乡的朋友们,我回来了。”身穿白色休闲装,面容帅气的聂琳峰说这番话时,开心地笑了。聂琳峰,济源下冶人,歌手,长期在北京发展。他凭借天赋和努力,创作了《左情右爱》《木古拉》《回到老家》《避风港》等多首经典歌曲。

  “很高兴能回到济源,助阵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以前只知道咱们济源生产白银,没想到白银深加工产业做得这么好。”聂琳峰说,“回到家乡演出,特别开心。能为宣传济源出一份力,我特别自豪。”

  其实,聂琳峰每年都回济源,或探亲居住,或应邀演出。他把对家乡的感情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创作了《愚公的传说》《愚公郎》《愚公故里我的家》等歌曲。这些作品以济源的故事、亮点为素材,展现了愚公儿女的精神风貌。

  “济源发展得很快,白银产业蓬勃发展,前景十分好。济源山区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谈及济源的变化,聂琳峰说。

  “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他透露,近期会在济源采风,以济源文旅为主题创作一首歌曲。“希望通过歌曲创作、通过我的歌声,让更多人了解济源、爱上济源。”聂琳峰说。

  “老杨阿老杨”:济源到处都是“宝”

“老杨阿老杨”(网络达人)

  “物为人用,方为良物。”参加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网络达人“老杨阿老杨”这样感慨。

  “老杨阿老杨”其实并不老,他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因为喜欢老物件,“老杨阿老杨”走遍大江南北寻“宝”,并将自己的“收获”制作成短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

  “老杨阿老杨”告诉记者,以前来济源是因为济源的古董很多,今后再来济源,会多关注济源的白银产品。他由衷地赞叹:“济源真是一个人杰地灵,到处皆有‘宝’的好地方。”

  关于白银,“老杨阿老杨”说,银子在古代是一种货币,是硬通货。用白银做成的首饰和工艺品非常常见。

  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应利用资源优势,把白银加工成生活用品、首饰、礼品等,提升白银的价值。

  此外,“老杨阿老杨”还表示,他将珍惜在济源的机会,多创作一些和济源白银文化有关的短视频,为宣传济源白银文化造势,推介济源的白银产品,让更多人与济源白银结缘。

  “银人阿少”:因为白银爱上济源

“银人阿少”(网络达人)

  “济源的白银很出彩,而我是一个‘银人’,所以我就爱上了济源。”在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上,网络达人“银人阿少”在接受采访时,开心地跟记者打趣。

  记者问“银人阿少”初来济源的心情,他难掩激动之情。他说:“济源是一个美丽且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我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次来济源参加白银文化节,我感到很荣幸。我准备通过直播和推送短视频的方式来推介济源,让更多人走进济源、了解济源、爱上济源。”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济源的这几天,“银人阿少”创作了10余条与首届济源白银文化节有关的短视频。经过反复拍摄、推敲和修改,“银人阿少”将视频上传至抖音平台,并在留言区告诉粉丝,济源是中国银都,呼吁粉丝有空来玩。

  此外,在济源首届“中国白银城”杯直播大赛暨网红嘉年华活动现场,“银人阿少”开启了直播,实时跟粉丝分享自己来济源参加活动的心情,俨然成了济源的“代言人”。可以看出,“银人阿少”对济源的喜爱之情又真又诚。(文/记者 侯天一 王虎军 牛曦阳 史丽娜 王子君 王莉 张恒 刘永芳 图/记者 李楠 王兴辉 张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