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脱贫攻坚答卷 乡村振兴画卷】双房村:好风景 好光景

2021-06-15 18:07:37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克盈盈

山还是那座山,房也还是那些房。

但,在村民们眼里,昔日的“穷山”如今成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靠山”;他们曾经盼望着早日拆旧建新的土房子,现在成了会下蛋的“金窝窝”。

靠着这山、这房,双房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小康路,而且建成了3A级旅游景区。村民们眼界开了,腰包鼓了,思路活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守着好风景 过着穷日子

双房村地处豫晋交通要道,历史上曾是个繁华的所在。

相传,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到古邵州(今邵原镇)寻贤访将,行至豫晋交界时天色已晚,但不远处有个村子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闯王问询知道,此村因多染房和茶马驿店而热闹,遂为之取名双房。

双房村背靠王屋山,南临东阳河,空气清新,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天然的绿色氧吧。但是,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多少年来,老百姓只能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

为了生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村民搞起了养殖业。房前屋后、塘边沟沿,随处可见猪圈、羊圈、鸡圈。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溪也成了排污河。

牺牲环境的代价,并没有换来经济的富裕。2014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11户35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发了双房村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双房村地处市区至小沟背、原始森林等景区的必经之路,拥有6900余亩红叶山林等独特资源。特别是小沟背景区、黄楝树原始森林漂流、神沟红叶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让双房人受到启发。

2016年,双房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吸引新乡市济源商会在该村投资2亿元建设娲皇谷旅游度假区项目。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经过考察、调研,聘请专家把脉问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村里理出了“依托景区,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农家乐旅游配套服务,打造休闲度假村”的发展思路。

山区成景区 穷山变“靠山”

“明明是老房子,却又不是老房子。”站在自家门前,翟立国经常感觉在做梦。

楼上,实木大床、布艺沙发、平板电视、抽水马桶,充满现代气息;楼下,老式的桌椅,家常的陈设,是老两口的生活空间,虽然简单,却也干净。

这是一座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土坯房,68岁的翟立国就出生在这里。翟立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楼板总是吱呀作响,夜里还有老鼠出没,经常吓得睡不着觉。长大后,他又在这座房子里娶妻生子。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盖新房、住楼房,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十多年前,翟立国因胃癌做了手术,再也不能干重活。加上儿子残疾,全家人只能守着几亩薄地,勉强顾住温饱。2014年,翟立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发生在2017年。新乡市济源商会投资成立娲皇山旅游公司后,翟立国家的老房子和几亩山坡地被租用,每年租金4000元。开发公司将他家老房进行改造,除一楼为老两口自住外,二楼改造为民宿客房。

与此同时,翟立国还成了娲皇山旅游公司的股东。他入股水上乐园项目1万元,并以技术入股酒坊,享受按股分红。此外,翟立国还担任酿酒师,按月领取工资。

当年底,翟立国一家就脱了贫。

“2017年5月,是双房村人非常忙碌的一个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来明告诉记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双房村娲皇谷居民组包括翟立国在内的22户村民将56.4亩承包地入股,组建了娲皇谷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娲皇山旅游公司经营。同时,双房村还成立娲皇谷房屋股份合作社,将闲置房屋集中打包租给旅游公司。旅游公司按面积、质量,给予每座房屋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租金,将房屋按照四星级标准打造,作为宾馆或者农家乐。

村里还复原了一大批传统手工艺,如制作粉条、织花布、纳鞋底、做柿饼、酿酒、酿柿子醋、做辣椒酱、做传统凳子、磨香油、炒土角角馍等,着力打造“双房土特产”品牌。

2018年以来,通过拍摄宣传片、策划开展“金秋十月赏红叶”、第一书记代言宣传景区等活动,“娲皇谷红叶”和“双房土特产”越叫越响。仅每年红叶节期间,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了村里的第三产业发展。

截止2018年底,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2020年达到20万元。

涵养好风景 谋划好光景

漫步双房村,被盘活的古民居与葱郁的山林相互映衬,构成一幅优美的乡村旅游画卷。微风吹过,燥热一扫而空。双房村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依托旅游公司,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双房村的变化,让村民翟小凤感慨万分:“以前哪敢想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双房村正在谋划更加美好的未来。

6月8日,王来明吃过晚饭,看天还没黑透,便信步走出家门,穿过马路,走进老村庄。这里曾是他孩提时的乐园,也是他成长的地方。

“那时候村子里炊烟袅袅,公鸡打鸣,母鸡扑腾着翅膀,小鸟在树枝上欢唱,清澈的溪水丁冬作响。男人们腰里别着斧头,赶着牛走上山岗。女人们三五成群在老槐树下拧着麻绳,纳着鞋底鞋帮。孩子们欢快地冲向河滩,脱掉衣裳,扑向水潭,像个露着肚皮的青蛙一样激打着水波。”一幕幕场景在王来明的脑海里闪现。

王来明告诉记者,群众生活富裕后,陆续在黄孤路两侧新建了砖瓦房,搬迁后留下大量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和大量的碾、磨、犁、镂、锄、耙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示范区住建局相关部门对双房村的传统民居进行全面普查,共汇总整理出120多座传统民居。2019年,双房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金字招牌”有了,下一步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双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这是王来明和示范区住建局驻双房村第一书记杜小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考虑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对这些传统民居进行修缮保护,为其注入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文化内涵,让古村落‘活’起来、‘美’起来,打造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杜小军说。

乡村振兴路上,双房村135户群众一户都不能拉下。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双房村还将大力开展村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修养进村入户宣教活动,引导群众强志气、鼓干劲、树新风,切实让双房村的组织更加有力、发展更具活力、未来更加灿烂。(记者 冯淑娟 杜婷婷 张建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