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记录济源】济源三任县委书记的“红色情怀”

2021-06-11 11:38:4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翻开《中共济源党史》,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他们是济源革命的领导者,用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我们构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党继新 血洒玉川

  1932年12月5日的《河南民报》上刊登了一则题为“党继新枭首”的消息。该消息一经刊登便传遍济源大街小巷,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悲痛。

  在济源,党继新不仅是播散革命火种的先驱者,还是中共济源党组织的创始人和豫北西区早期革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组织了黄背坪起义、沁济暴动等一系列济源早期革命活动,组建了晋豫边红军游击队,形成了以原大寨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局面。

  然而,1932年10月,党继新不幸被捕,并迅速被处以“枭首”极刑。牺牲时,党继新年仅26岁。

  为了将党继新的革命故事传承下去,已到古稀之年的党继新之孙党传立不仅亲自跑遍各地收集与爷爷有关的资料,还学会了用相机、电脑等方式采集记录,将远去的红色记忆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大批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玉川大地笼罩着恐怖的阴云。原大寨游击区建立后,原济源县长边万选请示省政府,不仅派来了一个连的军队驻扎在济源到处搜剿共产党人,还悬赏1000银圆通缉党继新。一天,他们在水运村遇到两个煤窑工人,搜查时,在包裹内发现了望远镜这一军需用品。经辨认,其中一人就是党继新。

  党传立说,党继新被抓后,为了保护同行的同志,面对国民党的审问和“烤火香”“跪铁链”“压铁杠”等酷刑,始终咬紧牙关、顽强不屈。“奶奶去看望爷爷的时候,看到爷爷的手和脚都肿成萝卜了,鞋也穿不上去,心疼地说不出来话,一个劲儿地哭。爷爷安慰她不要悲伤,要振作,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要坚持到共产党胜利,到时候日子就好过了。奶奶就靠着爷爷这番话支撑了下去。”党传立说。

  国民党深知党继新的价值,但在连夜的刑讯中,却没有得到一点情报。党继新自知时日不多,断然拒绝了同志们的营救。

  被抓49天后,党继新被押到县城马号广场枪杀。行刑前,国民党刽子手问党继新:“这个时候你还这么顽固?”党继新坚定地说:“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我的血不会白流。”

  紧接着,随着两声枪响,党继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头颅被国民党砍下来装在木笼里挂在西城门外,悬首示众5天。群众纷纷落泪告别这位英勇献身的英雄。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1949年,中共太岳区党委、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党继新牺牲的马号广场修筑了烈士亭,竖立了纪念碑。2009年9月,党继新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薛子中 铁血丹心

  薛子中,又名薛绍铭,是济源第二任县委书记、中共济源党组织早期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0年,薛子中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济源,与党继新一起进行革命活动,共同发展党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北社、勋掌、新庄、大河里党支部。

  在黄背坪起义中,薛子中有勇有谋,巧设“自缚运枪计”,用三条枪在黄背坪打响了晋豫边游击战争的第一枪,成为济源党史上的一段佳话。

  黄背坪起义失败后,按照省委指示精神,薛子中不得不转入地下,跨越黔、滇、川等八省,一边寻找红军长征部队,一边进行社会考察。他把革命理想寄托于书稿之中,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关注百姓疾苦之上,写出了《黔滇川旅行记》。

  薛子中之子薛铁军认为,《黔滇川旅行记》这部著作,表达了薛子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和对党的热爱之情。

  “七七事变”后,薛子中化名薛绍铭,以抗日督导员的身份重回济源。被称为“济源三杰”之一的薛子中巧妙利用身份,动员群众、集聚抗日力量,举办抗日骨干培训会、下乡演讲、筹建抗日武装,成立“济源县抗日义勇军”。就在济源抗日救亡运动迅猛高涨的时候,薛子中被叛徒出卖,连同35位义勇军战士一起被国民党诱捕。除6名孩童外,其余战士均被射杀。这也就是震惊豫北的“玄台殿惨案”。

  谈起父亲之死,薛铁军眼眶湿润地说:“父亲被叛徒出卖,死得非常壮烈,头颅被割,还被剖腹挖肚。”为了救其他同志,薛子中挺身而出,请求国民党只杀他一人,但万恶的敌人还是杀掉了包括薛子中在内的29名烈士。

  壮志未酬身先逝,留取丹心照玉川。薛子中是薛家长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二弟薛作楫、三弟薛作材和两个堂兄弟也先后参加革命,并相继牺牲,儿子、女儿跟随母亲躲避追捕,远走他乡,直到18年后才被找到,回到故里。

  为了理想,他奔赴他乡,寻找信仰;为了信仰,他隐姓埋名、寄情书稿;为了家国,他抛家舍业、妻离子散。薛子中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镌刻在短暂而不凡的生命里。

  于思礼 浩气长存

  “痛悼战友于思礼,同窗同志又同心。相见恨晚王庄校,同攻马列在县师。风华正茂论今古,肝胆相照共生死。霹雳一声卢桥炮,慷慨悲歌斗敌顽。我去你留地下党,出生入死在济源……”1984年6月,原济源县委书记史向生在悼念战友于思礼时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字里行间,情意真切,满是说不尽的不舍与悲痛。

  在《回忆录》中,史向生写道:于思礼,我的最好战友、济源地下党县委书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领导抗日工作,1943年10月被伪军抓捕将活埋,土将及腹时,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得异常壮烈。

  于思礼是济源第六任县委书记。1930年,17岁的于思礼就读于济源师范。由于上学期间深受老师党继新和薛子中的影响,他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5月,在杨伯笙的介绍下,于思礼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济源县委宣传部部长,开始与县委书记杨伯笙、组织委员史向生一起,在杜八联、大河里等地组织抗日自卫团,开展敌后抗战,与史向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于思礼外甥牛思轩告诉记者,于思礼的信仰很坚定,一旦认准的事情就会坚决走到底,是一个爱国、爱人民、爱党的英雄。

  在抗战期间,于思礼先后争取开明士绅、国民党地方官员十多人加入抗日阵线。在沁阳中心县委书记王毅之指示下,于思礼等人在克井镇灵山村秘密建立了一个联系南北交通、支援抗日战争的地下交通站,3年间先后为八路军转运军需物资50余次,护送革命干部和进步知识分子100余人,其中就包括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

  为了安全起见,于思礼还在岳父家挖了一条深约10米,长约15米的地道。这条地道和村里的井相通,里面有很多小洞可以藏人。

  因长期从事党的活动,声名显赫,所以于思礼成为国民党悬赏捉拿的“共产党要犯”。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于1943年5月调焦祖涵任县委书记,于思礼改任县委副书记。于思礼遂以经商为名,继续在暗中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不幸的是,5个月后,于思礼在汇报工作的路途中被捕。

  最终,曾经护送了数百名革命志士的于思礼没能逃过伪军的残忍杀害。他顽强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正如史向生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慷慨悲歌斗敌顽”。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于思礼牺牲的“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除了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还有1812名济源烈士为了解放事业英勇就义。他们的精神将生生不息,代代相承,激励着每一位玉川人努力奋斗,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接力走好一代又一代新长征路。(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