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张河村的“文化”梦

2021-04-28 14:33:55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陈亚楠

(核心导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推进乡村振兴向创新要动力,靠文化立根基。

  张河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考中,咬定目标,谋划布局。

  “走,去张河村看驴拉磨”。这是张河村打造石磨农耕文化时,对未来“张河印象”的设想,也是张河村正在谋划的,让张河人坐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一件大事。

  “传统+科技”生产模式的创新,用文化和民风打造自己的名片,这是一道压轴题,也是张河村带活经济,拉动产业布新局的一步妙棋。

  思路已经确定,蓝图已经勾画,有了进得来的品牌吸引、留得住的实体服务、带得走的特色产品,张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考中,必定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图为资料图

日前,记者沿着五指河畔向北而行,过愚公干部管理学院,来到了张河村。山林环绕的张河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幸福院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对面山坡上翠松勾勒出的“愚公移山”四个大字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门口呼啸而过的52路公交汽车,愈加衬托出小村的悠静。

  村北头的一家“农家乐”兼超市里,坐在轮椅上的“老板”黄国顺告诉记者,村里准备在离自已的“农家乐”饭店不远处,建一个游乐园,游园建成后,自己的农家乐也要开得更大一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一方面也算是为村里的旅游开发出点力。

  黄国顺口中的游乐园,就是张河村以“驴拉磨”为主打的石磨文化园。

  张河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依偎五指河,北邻山西阳城,西接王屋林山,南有屏风小秦岭,向东出山是广阔的平原,背靠愚公干部管理学院,王屋山森林步道与张河村主路接通,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步道。

  近年来,张河村大力发展兴农产业,注册了“济源市五指河劳务服务公司”,开发了五指河石磨面加工作坊项目,实施阳光兔业产业园扶贫项目,组建香菇合作社,引进济源市观花坪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花卉基地项目和肖阳小杂果采摘园项目,产业遍地开花,曾经闭塞、贫穷的张河村旧貌换了新颜。有了这些产业支撑,不仅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2人顺利实现了脱贫,更多的村民增收有了保障,也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6万元。

  石磨面、香菇、绣球花、土鸡蛋、土蜂蜜、各式野菜……张河人手里的“宝贝”更加丰富。“产业兴了,产品多了,可如何让山外的人进得来,让来的人能留得住,离开时把张河的产品带出去?这曾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张河村第一书记柴波告诉记者。

图为资料图

  “要留住人,得靠传统文化,有了文化,一切产业才有承载感,方显出厚重”。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张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干部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确定了“展示原始生态、衔接石磨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丰富群众生活”的思路。

  2020年6月投入生产的济源市天康面粉厂,位于张河村北,以原生态的五指河旱地小麦为原料,运用传统的石磨加工面粉。抚摸着结实的磨盘,柴波掩盖不住喜悦的心情,“我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以‘石磨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广场:沿天康面粉厂周边,做个‘驴拉磨’实物展示让来人了解传统磨面方式;通过磨盘等石器、传统农具展览以及山区农产品展销等,体验农耕文化;打造山村游乐场,展示原始生态;打造农家乐,推介石磨面食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带得走,让石磨文化园成为游客的精神文化乐园,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一个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还将做大做强香菇种植产业”,说起张河村的发展,柴波信心满满。他说,香菇在张河村有一定的种植历史,他们将充分发挥香菇合作社作用,引入先进的香菇种植工艺和经营模式,由香菇合作社集中制菌棒、统一收购销售,农户进行管理和生产,降低农户经营成本;对确实有困难的群众先期采取菌棒款缓交、等到香菇销售后扣除菌棒款的方式,鼓励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通过几年努力,把香菇产业做成张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

  产业发展,劳模助力,也是张河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考点。从今年开始,张河村就围绕蔬菜制种,以白菜、洋葱、萝卜育种为主,打造了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蔬菜制种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制种产业。“大力发展蔬菜制种产业,采取绿茵种业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的模式,以现有的蔬菜制种大户为基础,带动有意愿的群众发展蔬菜制种,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增强群众幸福感,打造富裕美丽的新张河”,柴波兴奋地说着。

  文化引领,带活产业,柴波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不远处,几树桃花正艳,蔬菜制种田地里,一株株白菜郁郁葱葱,正在孕育着、升腾着希望。(全媒体记者 黄锦虹 王九玲 李丹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