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一线视角】以草代木,菌草产业释放绿色发展潜力

2021-04-14 10:32:21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克盈盈

查看菌棒发菌情况

种植菌草

  草能代木?是的,在王屋镇,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草。

  每天清晨,王屋镇林山村香菇种植大户赵亮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走进自己的香菇大棚。

  棚内,朵朵盛开的香菇如小伞状开满了整个菇棚,散发着菌类独有的香气。

  赵亮拿起左侧和右侧架子上的菌棒仔细对比观察,心头暗喜:“用菌草代替杂木屑做成菌棒出的菇,生产过程、周期、菇型,目前来看都非常不错。”

  棚外,堆着一捆捆的菌草,从外观看,倒也“其貌不扬”,和玉米秸秆有些相似,似乎和“木”八竿子打不着。

  “可别小看它!它能代替木材作为香菇等49种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料,还能做畜牧饲料,种植一次可以收割20年。”王屋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姚小中颇为满意地说,这是镇里去年在西门、大路等村试种的绿洲一号巨菌草,它和韭菜一样,能一茬一茬收割。去年先后收割了三次,先期收割的两次作为饲料运往了周边的养殖场,生长后期的菌草木质化程度增强,粗纤维含量比重加大,就运到这里粉碎、装袋、灭菌,制成菌棒做香菇培养料进行实验。

  食用菌是王屋镇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发展香菇栽培。香菇属木生菌,过去老百姓栽培香菇以山上的阔叶树为培养料,一年要“吃掉”不少木材。近年,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养料多是从山西、河北等省外运输过来的木屑,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菌草产业能有效解决制约香菇产业发展的瓶颈,平衡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赵亮和哥哥赵东江一起做了多年香菇种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外地拉回来的木屑一吨得600元,制作一个菌棒下来平均需要2元左右。如果用菌草作原料,一袋最少能省出2毛钱,按照王屋镇目前每年50万棒香菇的生产规模,能降低不少生产成本。

  这种“神奇”的草,不仅能以草代木、为发展菌菇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更能为济源带来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示范区林业局林业发展改革与科技科科长赵向荣告诉记者,菌草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植株高大、光合作用强等特点,能增加植被覆盖,增强黄河流域涵养水源、固沙的功能,可以改善项目地局域生态环境,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创新技术。

  3月中旬,在林业部门的推广助力下,河南沿黄菌草生态屏障建设项目落地王屋镇,该镇增加了100多亩的菌草种植面积。

  在王屋镇阳下路沿线的五里桥、枣园、韩旺、乔庄等村,记者见到了这种非常适宜在山地种植的菌草,村民们分工协作,正在紧张忙活着菌草的分拣、栽种、覆膜等种植工序。

  赵向荣和技术人员来到地头,指导菌草种植。据他介绍,实施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聚焦黄河生态总体布局和总体要求赋能林业的重要工作。济源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段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项目的示范建设,可以更好地带动济源沿黄菌草生态屏障建设,进而落实全省沿黄菌草生态屏障建设。今年再次进行试种后,明年计划将菌草推广到沁河流域一带,逐步增加菌草种植面积。

  “根据去年的种植经验,三个月后菌草就能长到几米高,阳下路一带将是更多的郁郁葱葱。”姚小中欣喜地说,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百余亩菌草生态屏障建设的后期配套产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饲料发酵床养殖技术兼顾牲畜养殖与微生物菌肥生产,打造农业循环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是“生态治理+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化模式的一个实践。

  “菌草产业是让环境变美、百姓受益的好产业啊。”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们听到这里,不禁更加卖力。(全媒体记者 赵嵋嘉 史方方 田亚飞 通讯员 李建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