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红色展馆学党史

2021-03-28 18:03:52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陈亚楠

  开栏的话:

  济源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红色资源的富矿。中国共产党人百年风华,每走过一步,都在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的印迹。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当今济源,处于负重前行、滚石上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是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是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越需要坚守初心,越需要从红色印迹中发掘最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扬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凝聚最强大的前行动力。即日起,本报开设“不忘初心 济源印记”专栏,敬请关注。

  小浪底大坝沿库区北岸向西25公里处,有一消失的古渡口名“关阳”。1947年,关阳村民帮助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成为广为传颂的红色传奇。

  卢新民今年72岁,他胸佩党徽,精神矍铄。“我父亲卢广卿是当年强渡黄河葫芦队队长,后来随军解放横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新民讲述的不仅是父亲的故事,更是一段历史,“渡河!渡河!一定要帮助大军成功渡河!”

  时光回到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中央军委命令陈赓、谢富治之四纵,秦基伟、黄镇之九纵,孔从周、汪锋之38军等部,由陈谢统一指挥,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与千里跃进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江、河、淮、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形,互为犄角,逐鹿中原。

  关阳,正是当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卢新民的父亲卢广卿正是渡河一号船的船工。“听父亲讲,渡河当天晚上还下着雨,河水涨了。强渡命令下达后,作为一号船,船长带领大家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前行,率先上岸,炸毁碉堡,歼灭敌人。”卢新民说。

  “当年我十七八岁,因为熟悉地形,有伤员下来了,就为他们带路。”91岁的卢汉卿激动地说。

  “在渡河中发挥大作用的是‘葫芦筏’。”卢汉卿介绍。“葫芦筏”是济源黄河岸边的群众利用葫芦的漂浮力做成的船。4个葫芦排列成菱形,每个葫芦上下各套一个荆条圈,上下荆条圈间“之”字形编缀麻绳。葫芦间用木条固定连接,简便易行,使用灵活。当年,“葫芦筏”成为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护航领渡的工具。

  关阳渡口昔日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去,“渡河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1997年,由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关阳村整体移民至梨林镇。

  “在渡河行动中,仅关阳村就牺牲了5位烈士,受重伤10余位,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让下一代人知道这段革命历史,把这段红色文化传承下去。”关阳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团省说。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在关阳新村建成开馆。

  纪念馆建成后,卢新民经常来到馆里,腰绑“葫芦筏”为游客义务讲解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在这块“精神阵地”。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现在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已经成为学党史、悟思想的红色基地,先辈们身上不怕牺牲、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作为党员,我要通过学党史,学村史,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关阳新村村民卢敏说。

  党群活动中心立面改造、渡河广场建设、中心商业楼建设、步行街立面改造、污水管网改造……3月24日,关阳新村一片繁忙景象。“街道立面改造后,不仅风格统一,美观漂亮了,我家的超市也可以与这里打通了,直接成为临街门面了,生意也会更好。”村民陈玉珍说。

  “这些工程都属于‘乡村振兴’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2200余万元,建成后既可改善村容村貌,又可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卢团省说,“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王鸿斐 侯琪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