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没有大炮 我们自己造

2021-03-23 10:55:20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副馆长王志豪(左)向记者讲述“盖亮号”步兵炮背后的故事 张晓静摄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门大炮并不起眼。

它的口径仅有70毫米,炮筒不足1米长,连炮盾都算上也仅有半人高;炮身的基座像个手推车,轱辘大、拉杆宽,粗犷又皮实。

“但在革命岁月,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站在大炮旁,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副馆长王志豪述说着它的“身世”:大炮名为“盖亮号”步兵炮,是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原炮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们收藏的是一门精准复制品。”

纪念馆坐落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这里也是“盖亮号”的诞生地。

1944年9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转移至单拐;1945年9月,该根据地为加强兵工生产,又在单拐组建了军工部、兵工一厂。

“为啥歌里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王志豪说,当时我军军工事业简陋又艰难,不少兵工厂的设备就是洪炉、手摇钻、锉刀等,看起来比铁匠铺强不了多少,只能修枪、造手榴弹,“接到上级命令试制大炮时,兵工一厂的条件也是如此。”

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兵工一厂立即成立以技师盖亮为首的攻关小组。第一个难题是没有图纸。盖亮将一门损坏的日本造九二步兵炮“开膛破肚”,拿到零部件“依葫芦画瓢”,补上残缺的部分,再根据实际改良,又规避原有缺点重新设计炮栓、闭锁机等……三天四夜后,“盖亮号”在纸上诞生。

盖亮却还是叹气。现有设备只比纯手工操作好一点,如何造出高精密部件?攻关小组想出一个个土方法,好似“蚂蚁啃骨头”。用铁杆、木棍绑成三脚架,吊上大锤,解决手工锻造的问题;用肉眼代替控温仪表,用铰刀、纱布代替研磨器械;一台老式车床加上自制的夹具、钻头、刀杆,就“胜任”了多个部件的内外加工。

没钢厂,钢材咋弄?“当时的厂房是单拐腾出的陈氏祠堂,战士、村民在村里同吃同住,他们就是‘底气’。”王志豪说,战士们向敌人的火车要材料,火车轴改成炮筒,火车皮、火车弹簧改锻加工;群众不仅搬回电线、铁轨,还拿出破铁锅、古铜钱等材料物尽其用。

1946年春,“盖亮号”试射成功,那声炮响到现在还“回荡”在单拐村。“这是村里口口相传的故事,先辈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杀猪宰羊送到兵工厂。”村民陈茂修说。

那声炮响不会消散。正如战火中淬炼出的强国强军梦,只会在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记者 王映 梁莹莹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