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丨支援大军渡天险

2021-03-23 10:55:20来源:大河网责任编辑:克盈盈

矗立在济源黄河岸边的民兵护送大军雕塑 河南日报记者 成利军 摄

名片

陈谢大军强渡黄河

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陈(赓)谢(富治)大军在河南济源和山西平陆一带强渡黄河,开辟豫陕鄂根据地。为支援大军渡河,济源挑选了1340名优秀船工组成摆渡队伍,并筹备了200万斤面粉、300万斤柴草,动员了5万多名民工,赶修了长达75公里的12条公路,集中了867辆铁木轮大车和3151头牲畜参加运输,还栽下636根电线杆,线路长达31公里,为大军渡河的后勤补给、物资运输和通讯畅通提供了充分保障。

在支援大军渡河作战中,济源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支前,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济源船工有19人被评为特等模范,82人被评为渡河模范,受到部队和地方的表彰。

3月18日,济源坡头镇和下冶镇的黄河岸边,面前是烟波浩渺的小浪底水库,下游不远处是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济洛西高速公路大桥、焦柳铁路大桥、208国道大桥和二广高速公路大桥。多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而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月,当人民军队需要渡过黄河与敌作战时,这里没有桥,没有船,有的是对岸敌人的机枪炮火,有的是背后济源老百姓舍生忘死的无私支援。

1947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陈(赓)谢(富治)大军在河南济源和山西平陆一带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建立豫陕鄂根据地。当时,蒋介石在黄河南岸部署了大量兵力,妄图凭借黄河天险,阻止我军南下。

为了支援陈谢兵团强渡黄河,太岳四专区支前指挥部交给济源县的任务是: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内筹备62艘船只,组织1000多名船工,撑船护送大军强渡;建立前线兵站,供应粮草,还要组织精干民兵参战。

“当时除了马湾、长泉等渡口仅有的尚需修复的19艘破船外,还需另造43艘新船。”济源党史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田力全介绍,为了在半个月内完成任务,济源在全县选拔了520名木匠和132名铁匠,并动员5535名民工,将一大批木板运送到造船工地,同时多方筹集了1000余万元购置铁料、绳索等物。经过昼夜苦干,终于如期完成了62艘船只的筹备任务。

一听说陈谢大军要渡河,济源人民纷纷报名参加支援保障队伍。济源挑选了1340名优秀船工组成摆渡队伍,还筹备了200万斤面粉、300万斤柴草,动员了5万多名民工,赶修了长达75公里的12条公路,集中了867辆车和3151头牲畜参加运输,还栽下636根电线杆,线路长达31公里,为大军渡河的后勤补给、物资运输和通讯畅通提供了充分保障。

有了济源人民的鼎力支持和配合,陈谢大军开始强渡黄河。

1947年8月23日,陈赓司令员一声令下,在济源关阳等多个渡口,几十艘战船同时启航,竞相向南岸疾驶。65岁的船工崔炳义等人摆渡的突击船,仅用15分钟就突破黄河天险和敌人的重重火力,将部队送到对岸。首先登陆的部队,一举攻克敌前沿阵地。

经过4天的日夜摆渡,我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黄河。到9月19日,部队所用物资也全部运完,圆满完成了支援大军渡河的任务。此外,还有部分民兵冒着枪林弹雨,先期渡过黄河,炸毁敌碉堡,为大军渡河扫除了障碍。

为了感谢济源人民的大力支持,陈谢大军向济源护送渡河的民兵、船工赠送了锦旗、枪支等,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炮火连天强渡兵冲锋陷阵立大功”。

当年济源人民支援大军强渡黄河的无私奉献和舍生忘死精神,如今已经深深融入70万济源人民的血脉中,成为激发他们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记者 成利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