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挥别“网箱养鱼” 迎接“绿水青山” 大奎岭村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

2021-01-20 10:25:0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碧波荡漾的河水,峰壑争秀的青山,几只野鸭在悠闲地划着水,水面泛起阵阵涟漪……1月12日,记者刚一走进大峪镇大奎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宋文忠就迫不及待地邀请记者到大峪湾参观。

  在大峪湾,放眼望去,再也看不见网箱围汊、泡沫垃圾的踪影,那个曾经有名的“中原养鱼第一村”,已被眼前的碧水青山所取代。说起如今的发展,宋文忠脱口而出,“致富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首要目标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养好绿水,留给子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峪镇大奎岭村紧靠小浪底水库大峪湾。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村里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库区里发展网箱养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大奎岭村民而言,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大奎岭村全村近一半人以网箱养鱼为生。“顶峰时期,我村养殖鲢鱼11000多箱,鲤鱼、草鱼800多箱,一年下来,净利润2000万元左右。”宋文忠告诉记者,那时候,网箱养鱼是全村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投放到水中的养殖饲料及产生的养殖粪便,越来越影响到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下游的水质安全。“一箱鱼一年至少要吃掉十几吨饲料,再加上鱼群的防疫用药、排泄物,而且随着养殖户的不断增多,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成为污染库区水体的污染源。”济源渔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快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宜居家园更加重要。为确保黄河下游水质安全、行洪畅通和库区生态安全,整治网箱养鱼势在必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保护黄河,2017年,济源痛下决心,拆除大峪镇小浪底水库内的所有网箱。

  当得知要全部取缔网箱时,养殖户李不强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当时要拆除10多个网箱,等于是砍断了全家人的‘摇钱树’!”李不强说,只要一想到这些,他就成宿成宿睡不着。

  同样睡不着的还有大奎岭村党支部书记宋文忠。“当年我们支村‘两委’带领大家发展网箱养鱼,现在又告诉大家要拆除网箱,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但是,国家政策不能违背,我们就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宋文忠告诉记者,为了能尽快取缔全村网箱,村里决定,先从党员干部入手,带头拆除。李不强就是其中一个。

  “拆就拆,咱也不能光自己致富,把母亲河全都污染了。”在宋文忠的劝说下,经过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李不强想通了,连同李小青、李忠等多名党员一起,率先拆除网箱,为全村人作出了表率。

  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村民们的损失,济源大力施行补贴政策,全面助推小浪底库区渔民“收网上岸”。

  “当时渔民每卖一斤成品鱼政府补贴一块钱,鱼苗每斤补贴两块四,尽可能地把老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济源渔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根据《农户售鱼情况登记表》《农户清理网箱设施情况登记表》计算出实际的补偿金额后,由镇财政部门直接汇入养殖户个人账户。并积极与村里结合,组织成立野生捕捞队,通过职业培训,合理利用库区水域资源,创新渔业生产方式,保障渔民生计。

  短短3个月时间,小浪底库区济源行政区内4个镇12个行政村202户的13475个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村里成立野生捕捞队后,凡是有意愿参与的人,都能在固定月份里进行有序捕捞,野生鱼比人工饲养的鱼价格要高些。”李小青告诉记者,每年除渔期捕捞所得外,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也很可观。“现在既能打鱼赚钱,还能保护黄河水,一举两得。”

  “自从取缔‘网箱养鱼’以后,库区的水质确确实实变得更清澈了,环境改观了。”如今的李不强不再愁得睡不着了。在宋文忠的牵头帮扶下,他搞起了种养行业,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养有60多头猪,种了100多棵花椒树,收益还算不错,一年十几万元,我感觉很满足。”李不强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大奎岭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面积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多渠道助农增收。

  眼下,虽时值隆冬,但大奎岭村山光水色,白鹭翩飞,生机无限。“生态种植与绿色环保相结合,绘就了我村的新生机。现在我们仍然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是换了一种‘吃法’。”宋文忠笑着介绍,四年时间,小浪底水库的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断吸引郑州、新乡甚至山西等地的游客来此野营度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我们准备谋划以旅游公司为依托,尝试发展旅游业、野生鱼捕捞产业,重点培育种养殖业,重新走出一条适合全村发展的新路子。”宋文忠信心十足地说。(记者 宋明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