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助推河南“两山”转化——省自然资源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新探索

2021-01-07 10:13:35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金山银山?如何让老百姓通过绿水青山端上“金饭碗”、撑鼓“钱袋子”?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理念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河南。同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新途径,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荐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我省淅川县名列其中。

淅川县能够入选,得益于该县围绕水源地保护,走出了一条以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的32.8%提高到目前的45.3%;另一方面,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产业和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上万贫困户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

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以及生态农产品、生态工业品和生态旅游服务等。

我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同步开展了理论研究,将省域丹江口水库流域的卢氏、西峡、栾川、内乡、淅川、邓州等6个县市纳入研究范围。

省自然资源厅所有者权益处负责人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形抓手,在这些县市开展试点能够有效破解生态产品提供地区陷入“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的窘境,为保持“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做法。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省自然资源厅总结各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推出全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信阳市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全力推进资源整合和生态修复,打造矿山生态公园,实现全境“山青、水净、坡绿”,矿企、村集体、矿区群众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

西峡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香菇出口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达到66亿美元。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省同样涌现了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案例。三门峡市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形成沿黄108公里绿网、21.6万亩湿地、50万亩高标准农田;兰考县在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发展绿色农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探索,我省逐步理清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路径。其中,有直接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产品,发展加工产业,形成直接的转化路径;有利用优质生态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现代生态农业,形成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有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康养业,形成生态资源间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路径。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我省要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使自然资源中蕴含的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服务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价值能更多、更好、更快、更直接地转化为经济价值,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和致富“靠山”。

一是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总结淅川试点“摸底子、算票子、找路子、开方子、结对子”的工作思路,宣传推广各地典型案例,积极推动省级层面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正确处理治理、保护和供给的全局协同。

二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动建立规则明确、市场透明的交易机制,打通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算体系和评估体系。围绕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因素,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管理需求、易于推广的价值核算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李运海 熊广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