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出凤凰古城,我回头眺望远去的沱江流水。
沱江两岸晨雾里的吊脚楼,华美撩人的夜生活,对于我这个在湘西生活了多年的湘客,已经不那么稀罕。拽我脚步的,也是深感遗憾的,是青石板路深处,那座据说并不是很宽大的院落。
昨夜子时,沱江岸上的酒吧歌楼还在噪腾。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还在不停地稀罕凤凰的好。我挤出来来往往的人群,绕过穿着苗族服饰摆造型的凤凰的过客,朝小巷深处走去。
灯光越来越暗,青石板越来越不平坦,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安静,小巷在黑暗中似乎伸了一个懒腰后又睡着了。说是五十米左右就到沈从文先生故居,怎么走过了那么多木板拥挤成的门面房,还不见那座文人的院落?
店铺的灯火越来越稀疏,再走,黑,在小巷的深处歪着嘴龇着牙。继续往前走,前面是黑中的更黑。黑暗中,《苗疆蛊事》里的沱江水妖爬上岸,那条以蛇为附体的水妖,似乎就在小巷深处等我。我被黑中的更黑生吞下去又吐了出来,很遗憾,最终我还是没有看到沈从文先生的故居。
山上的树木终于捂住了沱江及两岸的吊脚楼,却捂不住《边城》里那个可敬可爱的老船夫,那个纯洁得如同清凉沱江水的翠翠姑娘,还有那只喜欢沱江流水的小黄狗,那条唯一的过河工具乌篷船。
二
导游交代,在进入苗人谷寨门之前,要按照要求回答“土匪”的盘问,否则,就进不了苗人谷。
原本简单的对话突然有变,看寨门的一个“土匪”说我们没有对上正确的暗号。“土匪”群情激愤,不停地挥舞手中的砍刀冲进人群,直接抢走了一个女驴友。导游懵了,我们慌了,老人孩子被吓傻了。哪里出了差错?是游戏还是遇见了真土匪?
“咚—咚—咚—”
三声携带着苗人火药味的鼓响,把苗人谷悬崖峭壁上的石头摇晃了下来。这三声鼓响,在山谷回响的同时,也重重地敲伤了游客的胆量。导游率先从慌乱中回过神儿来,一脸怒容正要与“土匪”理论,那个看寨门的“土匪”拱手发出邀请,说请苗家的贵客进入苗人谷,放行!原来,“土匪戏班子”为了烘托气氛,渲染或突出主题,增加了游戏的刺激性。
苗人谷是苗人生存状态的具体体现。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后,不得不脱离黄河文明一路南下,尤其被官府招安不忍屈服,暗藏在这深山老林中,度日艰难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的。
一脚踏进苗人谷,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像那年入住侗族山寨,由于不适应地理气候,我浑身长满疥疮,奇痒难忍,经过三个月的药物治疗才得以康复。很难想象,当年苗民由中原入驻湘西十万大山腹地,不适应潮湿的地理环境,又没有科学技术支撑,他们怎么生存下来。
正对着苗人谷寨门的悬崖峭壁上,是一个天然的守门城堡,想进入城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经过一番攀岩挂壁的爬行,土制的军用物资,都是由苗人捆扎在腰间负重攀爬运送到城堡里。这个城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虽然明清政府人多武器先进,但是最终也没有征服苗人的坚强意志而使其妥协。直到凤凰古城和芙蓉镇被人们发现,这一支生苗才知道政府的好,才走出苗人谷,才与山外的安详繁华链接,也才有了合法的身份以及身份证明。
导游阿细说自从祖先南下,就与中原文明结下了仇恨,朝代更迭,苗人从不与官府打交道。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苗人向更深的山沟不断迁徙。由于连年与官府对抗打仗,苗人对三样东西特别重视,那就是女人、银子和鼓。女人是用来生孩子的,生孩子越多,苗人的武装基础力量就越有保障;银子是试毒工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食物中毒,银饰还可以为产后的妇女养生;鼓是消息传递的信号,及时通知战斗准备或鼓舞士气。
站在城堡下面向苗人谷望去,宽阔的洞穴,一河能当镜子照的清泉水迎面流淌。传说中的苗人妇女头像,就是穿过洞穴由自然山体勾勒出来的巨大光束所形成。那惟妙惟肖的人体侧面头像、头帕及耳饰,还有高高的鼻梁、鼻尖,随着脚步的移动,角度不同,会变幻出胖瘦不同的影像。难道大自然早就晓得苗人会走进苗人谷,而提前用阳光为苗人准备了一尊由大山绘制的苗人妇女头像?
三
站在早岗苗寨的演技场上,上刀山下火海的“刀山”就竖立在我的眼前。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没有亲眼看见苗巫师踩着锋利的刀刃爬刀山的精彩时刻。但是,从一把把捆绑在高耸入云的刀杆上的钢刀,可以感受到现场气氛的紧张与激扬。
演技场被石头与细瓦层层叠叠包围着,周围的房屋,由山沟底部成40度左右的锐角向山坡铺展开去,那错落的韵致,如同苗家妹子抛向天空的蓝中漂白的头帕。细细品味,咿咿呀呀的苗疆山歌,顺着石缝瓦面,由弱到强,最终汇流成杨天解舞剧组曲,在我耳畔回响。
这个由末代苗王统治的早岗,这个被称作最后的苗寨的生苗村寨,给人的想象空间太大了。她的神秘与神奇,不光有瑰丽多彩的苗族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还有她的能歌善舞。更加吸引我的,应该是传说中的赶尸和养蛊。
关于赶尸,香港电影里有不少的戏剧性描述,只当是游戏。观看了由苗人编导的《巫傩神歌》歌舞,特别是赶尸一场戏,当舞蹈演员用肢体语言真情诠释招尸还乡的场面出现在舞台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那是苗人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抗战领袖,期望抗战胜利后把孩子们送还寨子,可是,这些孩子在战斗中全部牺牲。当这位抗战领袖把消息传递给苗寨人民时,苗人震惊了。他们把抗战领袖痛打了一顿后,和抗战领袖一起来到战场上,并由苗巫师施法,一路摇晃着铜铃叮叮当当,赶着尸体回到苗寨。特别是再现战斗打响后的声像光影效果,苗寨的孩子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那股精神劲头,紧接着一个一个壮烈牺牲栽倒在舞台上的舞蹈场景,真的是震撼了我。我情绪严重失控,激动得捂着嘴巴号哭起来。
传说中的龙老兰是苗族养蛊人之一。她用了六十多年的时间,研制苗蛊,精心培养出金蚕蛊。这个龙老兰,虽然成功培养出了苗人的制胜法宝,但是没有命运享受金蚕蛊的威力,一旦功成名就,身体也就随之枯萎。她的外孙陆佐,无心插柳柳成荫。金黄透明又招人喜爱的小精灵,为陆佐及心怀光明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
早岗苗寨,已经被商业污染了。本来的石头墙、细瓦房、青石板路面的村貌,笼罩在一片嘈杂的商业叫卖声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在所谓的苗王家里,我们一边品尝腊肉、米酒,一边与苗人互动对歌的场景。那一刻,我似乎走进了杨天解的舞剧《边城》交响乐组曲,无论情绪还是身体,在与苗人互动的欢声笑语中,都得到了一次原始的也叫原生态的,带着深绿色苔藓的阳光的洗礼。(孙勇)
济源首个“司机之家”通过省级验收 “司机之家”位于柿槟仓储物流园,能同时为200余名货车司机提供汽车维修、加油、停车、安保、餐饮、休息、淋浴、洗衣、如厕、宣传教育等服务。 2020-12-01
收听《编辑部的故事》 做客电台直播间 11月30日,《济源日报》《济源晨报》的编辑与读者代表做客广播电台直播间。 2020-12-01
【我与晨报有约】爱读报爱较真的“铁杆报粉” 自2012年《济源晨报》创刊,每天坚持阅读,整理10余本剪报册,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0余篇,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门卫姚胜利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铁杆报粉”。 2020-12-01
家风传承的又一种方式——解读“全国文明家庭”李鹏举家庭 李鹏举,因对传统文化十余年的研究和传播,在济源小有名气。 2020-12-01
11月30日,示范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会议在文化城召开。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