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感受黄河船工号子韵律之美 央视《跟着黄河入大海》直播节目走进济源

2020-09-30 10:17:34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直播视频截图

  “喂吼吼……一起来了呦,喂吼;一起伸手了呦,喂吼……”9月28日,央视《跟着黄河入大海》直播节目第11期播出,该期节目将镜头对准济源,把经久传唱的济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船工号子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带领大家共同感受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和历久弥新的黄河精神。

  黄河船工号子走上央视舞台

  唱出黄河故事唱响黄河文化

  据了解,《跟着黄河入大海》是央视新闻推出的特别节目,共13期。该节目主要以直播形式,带领观众从黄河源头出发,跟着镜头,穿越九省(区),万里追寻“母亲河”。在本期节目中,黄河船工号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崔鸿飞与其他表演者头系白毛巾、身穿土布衫,背着纤绳随着号子声互相配合,现场演绎了滔滔黄河水边,船工们拉紧纤绳劲往一处使的拉船场景,场面振奋人心,气势雄浑震撼。

  “这次在黄河古渡口向全国观众演绎老船工们当年拉纤撑篙的劳动场景,我感到非常荣幸。”作为节目的参与者与黄河船工号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崔鸿飞向记者讲述了此次演出的感受,“我出生于船工世家,17岁时就上船当学徒,对黄河船工号子有特殊的情感。此次央视播出黄河船工号子,不仅让全国观众感受到当年老船工们在风浪中搏击、呐喊的场景,也展现了济源在黄河文化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声声嘹亮的号子声,唱出了黄河故事,唱响了黄河文化。节目中,参与直播的济源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体验了黄河船工喊号的唱腔与动作后感慨:“我们是黄河母亲的孩子,也是愚公儿女,黄河船工号子再现了黄河船工的劳动场景,传承了同舟共济、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把无形的精神遗产变成了有形的艺术财富,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深的心灵慰藉。”

  在15分钟的节目中,演员们的表演引得不少观看直播的网友留下评论,感叹黄河岸边劳动人民同舟共济、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看到济源的非遗项目这么受欢迎,济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睿芳十分高兴,“此次央视能够选中我们济源的黄河船工号子,既是对我们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积极宣传和推广济源非遗文化,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济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重新编排再演绎

  黄河船工号子吹响时代号角

  记者采访了解到,黄河船工号子是由黄河中下游的山河地段,即河南济源境内的沿河一带人民在长期的船运劳动实践中首创,后来经过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长期的船事活动中,逐步加工完善而形成的传统民间音乐。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黄河济源段便是物资运输通道,黄河船运曾经是济源沿河村庄很多家庭维系生活的依靠。黄河中游济源境内的八里古衕断崖峭壁上,现存的古栈道遗迹、拴缆绳的牛鼻孔和拉船缆绳在石壁凸出处磨出的印痕,以及沿河人民传说的运西粮的故事,都是济源老船工们留下的历史印记。

  “船号本是驾龙歌,号起龙行游在河”,黄河船工号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生态、活着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机械逐渐取代了人工,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还原当年的劳动场景,但是黄河船工号子却承载着黄河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济源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掀开了新篇章,黄河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也迎来了重大机遇。过去,黄河船工号子奏响的是齐心协力打硪修筑堤坝、拉纤运货漕运、河堤抢险堵口的战斗号子;今天,重新奏响黄河船工号子,是建设美丽家园,把黄河建设成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号角。

  “目前,通过我们的抢救性保护,该项目已经有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呈现方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对非遗项目抢救保护的基础上,不断从源头文化中汲取养分,力求创新举措。”李睿芳说。(记者 黄一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