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老乡家里看小康】全媒体特别报道——“谁不说俺家乡好”

2020-09-16 09:09:23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何岛

  “一村青翠半村景”,白涧,一个让人沉醉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方。

  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小桥流水、鱼戏荷塘颇具诗意,令人心旷神怡。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这几天,72岁的白涧村村民尚起宣迷上了板胡,每天准时到群众服务中心跟老师学习。如今,他很自豪自己已经能拉一些简单的曲子了。

  “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自然也要丰富。”尚起宣说,如今很多村民会拉二胡、板胡,会唱戏的人更不在少数,闲暇时,大家三五成群聚到一起,拉拉曲子、唱唱戏曲,精神上得到了提升,生活有滋有味。

  白涧村依煤炭而兴、也因煤炭而衰。曾经持续了34年的煤炭开采,给这个村庄留下了严重的生态“疮疤”,造成了1150亩采煤塌陷地,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穷山恶水白涧村,多见石头少见人,烧黄蒿燎圪针,有女不嫁白涧村……”这首民谣折射出以前白涧村村民的无奈与失望。

  1998年,白涧村支村两委研究决定重选新址,实施整村搬迁,彻底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历时10年,不仅村民全部搬到新村,教育、医疗、饮水、用电、道路、通讯等设施也一并配套到位。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原月莲的笑容堆满面颊。

  自原月莲一家六口搬进了新规划建设的200多平方米小康房,一家人便开启了幸福生活。“现在客厅、卧室都是分开的,卫生间用的是冲水马桶,还可以洗澡,冬天自己可以烧暖气,夏天可以开空调,真叫一个享受。”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原月莲满心欢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关键看住房。”如今,在白涧村的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门前统一配备了垃圾桶,村里有了垃圾车,还配备了保洁员。村里的风气逐渐发生了变化,地上没了垃圾,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放眼望去,俨然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

  曾经的塌陷区,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已被绿荫覆盖。特别是蟒河水库的建成投用,更为这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3年,白涧村被确定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富奔小康,既要面子美还要里子美,不仅宜居更要宜业,环境改善了,村庄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原来我们都在外边打工,比较辛苦,这些年我们村搞美丽乡村建设,来这里游玩的人也逐年增多,干脆我跟媳妇一合计不再出去打工,开个农家乐饭庄,虽然辛苦些,但要比打工挣得多。”今年50岁的村民张振锋告诉记者说,干了农家乐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照顾老人孩子也非常方便,以后的日子非常有奔头。

  “我现在承包了五百多亩地,秋麦两季一年能收入二十多万块钱。另外我和我队里几个人还承包一百多亩核桃,一年也能收入将近二十多万块钱,这要搁过去,想都不敢想呀。”65岁的村民翟永贞告诉记者,现在种地比以前强多了,以前种地全靠人力,又不挣钱,现在全都是机械化,比去外边打工强得多了。

  “下一步我们村主要就是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现在已经发展了19家农家乐,还要继续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规模化,让更多游客来白涧。”谈及今后发展,村支部书记谭建平信心满满。

  “谁不说俺家乡好,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如今的白涧村,村风正民风淳,人们干劲十足,车辆穿梭于宽阔平整的道路上,一派生机盎然;老人孩童三三两两或在路上遛弯或在游园广场嬉戏,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全媒体记者 樊丽 孔晨 董亚洲)

  记者手记:

  一路走来,白涧村的老乡们不时向记者讲述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幸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全面小康,加强基层党建是重要保障。“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这些刷在墙上的乡言俚语生动地折射一个道理,就是基层党支部是坚强的“领航者”,是众志成城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在“办好村里的事”“群众笑了,我就成了”的初心和坚守里。

  全面小康,老百姓持续增收是关键,人民群众满意是重点。持续增收靠发展产业,在白涧村,许多人成了不像农民的农民,村民开着轿车去种地。破解“故乡没有工作,他乡却有乡愁”的难题,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