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正文

聆听育人故事 感受守望情怀

2020-09-10 15:58:04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秋风习习,硕果累累,我们又一次迎来了这个特别的节日:教师节。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作为这个节日的主角,老师们也一定有很多的感触!带着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记者采访了4位教师,一起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守望校园的情怀。

张喜成在给学生上课

  58岁老教师张喜成 扎根山区40余载

  再过两年,58岁的张喜成就要退休了。

  从17岁的翩翩少年,到如今将临花甲,张喜成辗转了八九所学校,不过从没绕出那片大山。

  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最激情的岁月,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他说:“谁让咱是教师,谁让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不掉队!”

  张喜成的家在王屋镇清虚村。1979年他17岁,高中毕业。

  彼时,同龄人有的选择回家种地,有的选择出去打工,待张喜成两头抉择不下时,“村里小学缺老师”的消息传来。“当个老师也不错,最起码受人尊敬。”张喜成想着。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功底扎实又是本村人,所以顺利应聘上了清虚小学的教师,带三年级。

  当年清虚小学有180多个学生,实行包班制,1名老师带1个班的所有课程。对张喜成来说,教语文、数学、体育课还好,教音乐可真是费了不少头脑。好在,一遍遍地练习后,总算没把调唱跑偏。

  村里有的一家三代都是张喜成的学生。40多年过去了,张喜成仍记得自己带第一届学生的名字。“张国营、张红志、吕红英……这些学生成绩都很好,现在发展得也不错。”

  1986年,张喜成调到了老窝沟小学。1990年,他又被分配到了离家更远的汤洼村小学。

  相比前两所学校,汤洼村小学条件更艰苦。全校47个学生,就他1名代课老师。

  “教室在二楼,上漏天下漏地,遇到雨雪天根本上不成课,学生都钻在角落避雨。”张喜成回忆,47个学生在1个教室上课,前后两个黑板,各年级学生背对着坐,他轮流上课,一站、一讲就是一天。学生太多,教学任务太重,张喜成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一楼是个医疗点,那时的张喜成,全靠“蹭”人家的饭充饥。

  学校离家有七八公里的山路,张喜成每周回去一次,要走1个多小时。为了照顾家庭,他狠心花6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新车要180元,在那时候,这可是天文数字,哪买的起。就算买辆二手自行车,也要花上我两个多月的工资。”张喜成说。

  这一待就是整整10年。这也是张喜成最难忘、最珍贵的10年。其间,他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教师的责任让他坚持了下来。“这地方太苦了,没人愿意来。我走了,可能改变的是我一个人的命运,但我不走,改变的或许是更多人的命运。”

  从教这些年,张喜成辗转多所学校,再怎么转也没转出过这片大山。

  2009年,张喜成来到庭芳小学,直到现在。目前,学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9个学生,4名老师。这些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养大。

  “别说9个学生,就算1个学生也得好好教。”他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重要性,“我的教学能力虽然有限,但教学经验还算丰富。我不求孩子个个能成才,只希望他们通过学校老师的教导,做个遵纪守法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前几天,王屋镇召开2020年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张喜成荣获“愚公家乡好园丁”称呼,实至名归。

  还有不到两年张喜成就要退休了。安享晚年,好好歇歇,或许是很多人的想法。不过,他早已习惯了学校的教学氛围,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舍不得孩子的笑脸。

  “如果学校需要,退休后我还会回来。农村有句老话:小车不倒一直推。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干下去,陪伴山区孩子走过最重要的阶段。”张喜成由衷地说。

郑艳霞、王伟军夫妇

  最美教师夫妻档郑艳霞、王伟军 携手同心绽芳华

  郑艳霞和丈夫王伟军相差两岁。在教龄上,俩人也正好差了两年。“你看,他今年47岁,教龄26年,我今年45岁,教龄24年。我俩也算是在同样的年龄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了。”跟记者介绍自己时,郑艳霞和丈夫相视一笑,挂满笑容的脸上全是满足。

  坚守教育行业20余年,这对教师夫妻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行动和坚守诠释人民教师的初心和担当。

  大学毕业后,郑艳霞就踏进了教育行业。她说:“我是新乡师专毕业的,学的就是数学,所以毕业后就选择回来做一名数学老师。”在济水一中,郑艳霞一干就是20年。“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咱就必须得在这个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凭着对教育工作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郑艳霞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耐心、细心和恒心。

  她时常告诉自己,要用心地去做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处理班级里的每一个问题。在她看来,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她说:“作为教师,就要关心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好的荣誉证书。”

  和妻子不同,踏入教育行业对王伟军来说实属偶然。

  “我1994年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济源的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急需教师。误打误撞我就走进了这个行业。”王伟军说,和妻子不一样,他一直待在学校管理岗位上。“虽然没有在一线,但既然来到教育行业咱就是教师,就得为人师表,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多年的教育工作,让王伟军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多年的教育生涯,也让夫妻俩对济源的教育格外关注。“这么多年来,济源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记得我刚当老师时,每天上课前要提前准备好几块小黑板,方便给孩子们讲题。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方便老师也方便学生。”郑艳霞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各个环节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今年我到克井小学去支教,村里的教学环境特别好,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也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村里的孩子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现在大家都在说奔小康,我觉得咱济源的教育也是在奔小康。”郑艳霞笑着告诉记者,“你看啊,教师待遇在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扩充。作为双教师家庭,我们的收入能够满足家用,闲暇时间还能出去游玩。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也在奔小康吗?”

郭健

  “特殊”孩子的守护者郭健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社会

  同样是老师,同样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学生却有所不同。济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郭健在特教老师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4年。

  “来,我们一起来。1、2、3、4、5,好,手放在两边,撕。”9月8日下午,济源特殊教育学校四年级的一个班里,郭健正拿着1张红纸站在讲台上讲课。只见他一边讲,一边给学生一遍遍地示范。即便如此,第二排的两名学生依然“不在状态”。见状,他迅速走下讲台,来到他们身边,手把手地教他们完成折纸、撕纸的动作。下个环节,他还是来回忙碌,在讲台上耐心示范讲解后,再给几名学生单独指导。即便如此,等到下课时,仍有几名学生没有学会折纸、撕纸的动作。

  “折纸、撕纸、描线、涂色……这些看似简单易学的事情,对我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郭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肢体动作、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上有所缺失,学习速度还不及普通学生的一半,就连认识颜色这件简单的事,也需要老师每节课都重复一遍。“再比如教词语。教会他们认识一个个的字很容易,但是将这个字与另外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光是讲解词语的含义就需要花上几天时间。”

  不仅如此,郭健还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上课时他常常需要把音量“调”到最大,加上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有时甚至还需要用手语。

  上课不容易,备课更不容易。郭健说:“不能想着自己教啥,要想想学生们能学点啥?”为此,郭健经常琢磨自己要给学生上什么课?怎么上?为此,剪纸、玩泥巴、撕纸等有趣的活动被他“搬”进课堂上。

  1996年,刚刚毕业的郭健来到济源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虽然所学专业就是特殊教育专业,且早早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但等站在讲台上,郭健才真正明白了特殊教育工作的不易。

  “就比如一开始教他们‘啊’,就会遇到学生只看到我的嘴型,跟着张大嘴,却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的状况。”郭健说,为此,他专门去请教学校的老教师。通过跟老教师学习,他知道了要想教会学生们发音,首先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怎么发音的。郭健说,等到再教学生发音,他就会拿起学生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学生感受他喉咙发音时的颤动,从而尝试自己发音。

  即便教学工作有诸多不易,但每每看到学生的一个微笑,听到学生的一次回应,郭健都开心不已。

  24年的特殊教育生涯让郭健感悟颇深。特殊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而是他一生热爱的事业。“我们所接触的孩子都是折翼天使,更需要教育和关爱。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的变化,改变他们的一生,那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郭健说。

  如今,郭健教过的学生有百余名。每每看到一个个学生经过他们的教育,从最初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变成会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会说出一些简单的语句,郭健心里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教好他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郭健说。

史伟娜和学生在一起

  新晋教师史伟娜 永远记得自己也曾是学生

  9月8日上午,史伟娜迎来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语文课。为此,她准备了一个多星期。

  史伟娜今年27岁,是邵原一中今年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之一。成为老师前,她总是想起自己学生生涯遇到的老师,憧憬着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但当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满是期待的眼睛,她才真正领悟到老师的不易。

  怎样成为受欢迎的老师?怎样让课堂丰富有趣?怎样了解每一个学生,又怎样让学生了解自己……如是种种的问题每天都萦绕在史伟娜心头。

  为此,从一开始,史伟娜就给自己定了标准:成为一名前卫、特别、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带领他们爱上生活。

  “山区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不太一样,接触的事物不如市区孩子多,而且普遍缺乏自信。”史伟娜说,在正式上课之前,她用了大量时间来试着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才能因材施教。”

  与学生互通书信,是史伟娜的第一个尝试。她所带的班级是初一。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难免会不适应。为此,在军训期间的一次班会课上,史伟娜鼓励学生给她写信,将自己这些天的不适应,心里的想法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她,并承诺不会将信中的内容告诉其他人。让史伟娜欣慰的是,班上33名学生,全都写了信给她。一封封稚嫩的信中,有对初中生活的期待,也有对学习生涯的迷惑。每一封,都让史伟娜充满感动。她认真读了每一封信,并耐心地给每个学生做了回信。“我曾经专门找朋友聊学生生涯遇到的老师。最后我们发现,对于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他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之外遇到老师,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如果是微笑回应,那还好。如果老师板着脸,可能那个学生就会想老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自己是不是惹老师不高兴了。”史伟娜说,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思多是敏感的。所以她希望以后都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给学生寻找一个情感的宣泄口,也希望通过一封封回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9月8日上午,史伟娜的教师生涯正式开启。第一节课讲朱自清的《春》。为了开个好头,她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就开始做准备。可即便如此,在开讲前一天,史伟娜仍然备课到深夜。“总担心自己讲得不好,学生听不进去。”史伟娜说,好在,第一节课学生的反响还不错,课堂互动很积极。这也让她稍稍放心了些。不过,她不敢松懈。即便每天都有三四节课,讲课、备课、带班……分外忙碌,但一有时间,她就赶紧一头扎进学校老教师的课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不管什么课,她都跟学生一起耐心听,学习前辈们如何讲课。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在史伟娜看来,这句话放到教师身上同样适用。“只有记得自己也曾是学生,记得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史伟娜说,她在岗前培训课上,曾听一位老教师讲:济南某地曾对5万名小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给出的答案排名前十分别是微笑、幽默风趣、跟我们一起玩、严厉中的慈爱、耐心、充满活力、一视同仁、见识广博、前卫时尚、温文尔雅。她将这10条铭记于心,并将它们带入了课堂。“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成为一名带给学生正能量的老师。”史伟娜说。(记者 李楠 董慧敏 刘永芳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