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城市空间里的“幸福密码”

2020-09-07 09:26:0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雨后的古轵公园

夜幕下的休闲小街

改造过的苇泉河畔

白银饰品直播售卖

  编者按:

  小康一词,源于古老的《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小康,不仅是百姓生活殷实,更是环境宜居、精神丰富、保障稳定……

  产城融合,标注着济源发展特色,拓宽了愚公故里走向高质量小康的实现路径,托起了建设又富又美济源的灿烂图景。产城融合,融的是生产空间的高效便捷,融的是生活空间的宜居舒适,融的是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

  即日起,本报推出“产城融合奔小康”,全方位关注济源全面小康路上的产、城、人,展示济源产城融合道路上生产、生活、生态,助力济源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穿越时光长河,追溯城市脉络。济源曾为夏朝古都、轵国故城,历史上曾富甲海内、名满天下。

  进入新时代,领略今日风范。济源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已成为城市标识、特色路径。

  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如何让群众从中更多地受益,助力济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

  看地理——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坐拥天然绿色屏障;南偎黄河,一条碧色玉带滋养着这方沃土。

  看产业——工业底基深厚,为城市留下深深的烙印;旅游全域开花,为城市留足绿色转型的空间。

  立足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济源筑起宜人、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济源城市空间里的“幸福密码”。

  进退之间

  抹去工业“尘灰” 刷新宜人空间

  仲夏的黄昏,天边的云彩将城市映衬得更美。迎着习习凉风,济水街道西关居委会的张开旺大爷出门到游园锻炼身体。“空气不错!”张大爷边走边和迎面而过的熟人打招呼。

  街头巷尾绿意葱茏,散步健身其乐融融。不过要是回到30年前,张大爷和乡亲们可难享受如此惬意。

  “那时企业离得很近,车间一生产,烟囱就冒烟,气味很难闻,附近的树叶、草都被熏黄了。”张大爷回忆。

  “现在可是大变样!花草绿树多了,游园公园多了,健身器材多了,人也长寿了!”说话间,张大爷的眼里闪烁着幸福。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济源的“五小工业”就全国闻名。当时粗放的发展方式,虽拉动经济高歌猛进,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之痛。

  推进工业生产集约高效,对于愚公故里来说,可谓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从21世纪初的“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到后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再到突出重点发展产业集聚(开发)区,济源的工业生产空间在不断优化、整合、提升。

  在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践中,济源中心城区重点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玉川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沿太行—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组成“两带”,重点发展绿色产业,突出生态涵养的功能。

  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进程中,每个区域认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济源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沁园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先军介绍:“对于不符合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企业,目前已迁出10余家;对符合城市产业发展定位的新经济、新业态,则进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他说,腾出来的土地和空间,用于打造游园、绿地,优化居民生活空间。

  伴随着工业企业搬出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济源虎岭高新、玉川两大产业集聚(开发)区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32家。对于进入集聚区的企业,济源给出的“方子”,是全面加快绿色化技术革新和改造步伐。4年来济源累计整治取缔千余家“散乱污”企业。

  当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的上空抹去工业的“尘灰”和“烟火”,一幅“看得见太行王屋青山秀水,听得见济水之源泉水叮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这是济源人看得见的美丽,摸得到的幸福。

  内外兼修

  调亮生态“底版” 精雕宜居品质

  古轵公园的缤纷花径、卡通草坪、厚重文化,蟒河公园的生态水景、滨河空间、鸟语花香,牡丹园的浪漫花海、水车木船、林中步道,银杏苑的林荫幽径、优雅木屋、彩虹长廊……置身于各具风情的城市公园,市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今年暑假,15岁女孩张好佳和父母一起来了个济源公园“半日游”。“没想到现在济源公园这么多、这么美,生活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从她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挑剔的“00后”眼中家乡的美丽。

  每天晨曦微露的清晨,抑或夜幕降临的晚上,不管是广场、公园,还是游园、步道,都能看到意气风发的“健身族”。跑步、跳舞、打球……人们欣赏着美丽的城市,也成为城市中灵动的风景。

  工业出城,为优化城市整体布局腾出了空间。近两年,济源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生态治理、堤岸美化亮化,让美景触手可及,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9年底,济源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06%、37.84%、12.98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402.38公顷。

  “随着一批高标准城市公园开园迎宾,济源公园绿地分布更加均衡,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超过90%。”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万玉介绍,现在济源市民出行“100米见绿,300米见园”,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路在绿中”。

  在中心城市提质方面,济源去年新建8条城市道路,完成南一环、西一环、愚公路改造,打通黄河大道东延、济源大道西段等“断头路”;老旧小区完成燃气改造25栋、供热改造5729户,实施交换站“汽改水”21座,城区“双替代”供暖比例超过95%;城市环卫设施方面,已新改建70座公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也已启动。

  济源不仅重视城市外在的“面子”,还重视城市内在的“里子”。内外兼修,双管齐下,济源不仅有让群众诗意栖居的高“颜值”,还有让群众生活便捷舒适的品质内涵。

  腾笼换鸟

  厚植创新“土壤” 打造宜业高地

  济源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白银,在中国白银城华乐万洋的生产车间里,摇身变成一款款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设计精巧、风格别致……

  记者采访时,企业高管张琪琪正在和员工交流品质优化、质量提升问题。曾在西安打拼的她最近回到家乡济源,开启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家乡变化非常大!宜居的城市环境、宜业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我回乡创业的最大动力。”张琪琪的话语中透着回济源发展的自信。

  同样是在中国白银城,河南奥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18个直播间内,靓丽的主播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的粉丝讲解每一件银饰的特点……

  “原来济源的白银是论‘吨’卖,我们现在要论‘克’卖!”老家在吉林的高云鹏是这里的负责人。他说,要通过运营策划,做好品控、风控,争取网上销售的每一件白银产品都在济源发货。

  看好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不少沿海地区企业对中国白银城抛来橄榄枝。据了解,今年新投产企业达5家,另有10余家企业即将进驻。

  “沿海企业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济源特色优势产业有机融合,正在形成新的高品质的产业集群。”沁园工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涛说。

  通过腾笼换鸟、优化空间,位于老城区的济水街道以宣化大街为轴线,逐步形成ABCDE五个楼宇经济集聚带。“目前,A区济水创新服务中心进驻有20余家企业,涉及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济水街道经贸办主任张波介绍。

  北海街道的有色金属交易、花卉苗木、民族美食,天坛街道的家居市场、商贸物流、酒店餐饮,玉泉街道的汽车贸易、专业建材、食品加工……共同构筑起济源城区新经济、新消费、新业态。

  在济源,河南协力供应链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大数据和区块链平台,实现足不出户把业务做到全国;“一家亲”美食广场,提升夜市品位,创新消费业态,成为济源“夜经济”消费打卡地;“淘鲜达”“丹尼斯”线上购物平台订单频繁,为拉动线上消费增添新动力。

  愚公故里统筹人、产、城三大要素,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赢,加快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宜居宜业,让百姓收获了沉甸甸的“幸福账单”。(文/图 记者 苗慧玲 史丽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