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我眼中的小康】同心同行 筑梦小康

2020-07-28 15:08:3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上周,我们开设了“我眼中的小康”专栏,记者采访了8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他们眼中的小康温暖又幸福:救援队员李玉青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少一些救援电话”;早餐店服务员刘玉梅希望“吃喝不愁,不给儿女添负担”;餐饮店老板李洋希望“父母安度晚年,妻儿衣食无忧”……

  这一期,记者同样采访了8位市民,他们中有环卫工、教师、厨师、医生等,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小康是啥样的。

王兵 36岁 厨师

“能有时间陪伴孩子,看着他长大成人”

  王兵是安阳人,17岁开始学习做菜,2010年定居济源,目前在一家豫菜馆当厨师长。

  他从学徒打杂开始做起,经过努力当上了厨师长,在外人看来也算小有成就。

  王兵中等身材,有些消瘦,如果脱下工作服,很难让人联想到他的职业是厨师。来济源10多年,王兵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济源话。

  “我在济源安了家,媳妇、儿子都在济源,老人们还在安阳,我每年都会回老家看看。”王兵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厨师长除了要把控好味道关,还要把好菜品安全关、厨房环境关、前厅协助关等,因为只要一个环节没做好,就会砸了招牌。

  媳妇知道王兵工作忙且每天与油烟打交道,在家里从不让王兵下厨。“饭店的饭吃多了,还是感觉家里的饭菜对口味。”王兵说。

  现在,房子、车子都有了,工作、收入也很稳定,王兵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但对于孩子,他表示很愧疚。

  暑假过完后,王兵11岁的儿子就该上六年级了。由于平时忙于工作,王兵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早上我睡醒时,孩子上学了,晚上我下班回家时,孩子睡着了。虽然每个月我可以休息4天,但只能在工作日休息,周末还得上班。”王兵说,每次回家看到懂事的孩子就会感到心疼,希望以后能多陪陪孩子,带他出去旅游,看着他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事业,这就算是小康了。

马越伟 39岁 交通警察

“更多人树立安全意识,交通环境安全畅通”

  “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警察,我眼中的小康就是更多的人可以树立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当被问及自己眼中的小康生活时,马越伟笑着对记者说。

  从2007年入警至今,马越伟敏锐察觉到身边悄悄发生着的许多变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马路上车流量增大,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了。就拿给车买保险这件事来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车主会有主动购买全险的意识,为安全驾驶提供保障。”马越伟告诉记者,驾驶员文明素养的普遍提高,也让他们在执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理解和支持。

  除了市民的安全意识和保障意识提高,马越伟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让执法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高效快捷,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使用“交警12123”APP,就可以及时查询车辆违章、进行机动车审验、预约考试等,极大减少了市民在交通违法处理窗口的等候时间和出行成本。

  “对我们交警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坚守工作岗位,减少意外发生,为广大市民朋友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共同为创造和谐美好的小康新生活努力奋斗。”马越伟说。

  蒋博 30岁 外卖配送员

  “商家早出单,顾客多理解”

  老家在湖南的蒋博今年刚30岁,两年前来到济源打拼,如今是一名踏实能干的外卖配送员。

  “我眼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商家都能及时出单,顾客对我们多一些理解与耐心。”聊起这个话题,蒋博有些无奈,但眼神中又透露着期待。

  作为一名外卖配送员,蒋博背负着巨大的身体与心理压力。“每天从早上10点工作到晚上12点,饭都顾不上吃,一天下来确实是累。”据蒋博说,他们的三餐很不规律,很多时候只能抽空随便吃一点。当天气条件恶劣时,他的送餐负担就更重了。

  “记得有一次送餐的时候下雨了,有好几个顾客不停地催单,我实在太着急了。到了关帝街和宣化街交叉口,对面一辆机动车没有打转向灯就拐弯,我没反应过来,赶紧急刹车,还是跌到了,”蒋博说道,“那天有7单等着我去取和送,时间只有30分钟,真的是和时间赛跑。好在人没有事,只是车子被摔坏了。”

  蒋博每天面对的,不仅是紧张的配送任务,还有因部分顾客不理解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们经常催单,即使没有迟到,也可能因为不满意而给差评,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说完,他无奈地笑了笑。

  虽然这个职业辛苦,但是蒋博却认为十分值得。“因为我还是有小梦想的,来到济源后就喜欢上了这里,希望以后挣了钱能够在这里定居下来,自己也开一家店,就不用风吹日晒了。”说到向往的生活,蒋博的双眼立刻有了神,充满着期待。

  安红梅 46岁 环卫工人

  “工作得到认可,为大家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每天早上看见迎着朝阳绕广场散步、晨练、做操的人,就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早上6点刚过,46岁的安红梅就开始准备一整天的公厕保洁工作。

  安红梅所负责的公厕清扫区域位于济源火车站南侧,迎来送往的游客较多。安红梅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火车站是展示济源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我的工作任务就是保持公厕的干净整洁,这样别人看见了也会心情愉快。如果外地游客到济源下车,看见济源的公厕都这么干净,那对咱们济源的整体印象肯定也会特别好。”

  “现在公司给我们交五险一金,提供环卫驿站供我们休息,夏天给我们供应绿豆水,我们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我已经很知足了。”安红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小康生活让环卫工人也能像在企业里工作一样,生活有了保障,烦心事也少多了。有时候在路上听到路人夸一句卫生整洁,安红梅就会感到非常快乐。

  “咱们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家庭幸福美满,孩子上学享受义务教育并顺利考上个好大学。现在我每个月都能领到满意的工资,工作能得到认可,为大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觉得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赵乐范 70岁 退休人员

  “有老本、老窝、老伴、老友就是小康”

  7月27日早,天气凉爽。世纪广场东南角的树林里格外热闹,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此玩耍、纳凉。

  退休10年的赵乐范最近的“工作”是跟着老伴照看孙子。小家伙一岁半了,虎头虎脑的,骑着滑板车在小树林里绕圈,老两口紧随左右。

  “子女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白天还得上班,带孙子的任务就交给我们了。”赵乐范说,年纪大了,能看着孙子一天天健康、快乐长大就挺知足。

  自从退休后,赵乐范规划起自己的老年生活。“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身体,其他都是空谈。”他介绍,在2015年前后,自己迷上了摄影,跟着摄友们“走南闯北”取景拍照,既锻炼了身体,也有了艺术追求,生活充实起来,心态也年轻了。

  每个人对小康的理解、追求都不一样,赵乐范认为,人的心态一定要摆端正,要懂得知足。“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讲,有老本可以自己花,有老窝可以随意住,有老伴陪自己聊,有老友和自己玩,就已经非常满足,我向往的小康也不过如此了。”赵乐范笑着说。

  张晶潾 19岁 中医药专业大学生

  “追求更多的选择,用我的专业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眼中的小康就是未来能够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张晶潾今年大二,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谈起小康生活,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追求。

  “相较于以前,这些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好很多了,我期待的是‘精神小康’。除了学习,我想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开拓自己的眼界。”张晶潾是“00后”,在从小就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的环境中长大,却从来不想过安逸的生活,而是不断去尝试着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说到自己的专业,她语气慢了下来,思考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学中医的,但是很多人对中医有误解,这很令人无奈,”她说道,“一方面,很多人不信赖中医,总是把中医和迷信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中医和西医并不是一个框架里的内容,但是很多人喜欢用西医去解释中医,解释不了的就认为是假的。”隔行如隔山,面对不少人的不理解,张晶潾常常感到头疼。“如果能将正确的中医理念科普给更多的人,也算是我向往的一种小康生活了。”她感叹道。

  去年暑假,张晶潾不甘于乏味的假期,决定跳出生活的舒适圈,在实习中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于是,在济源市中医院的楼道里,多了一个年龄小但热情高的“小中医”。“跟诊的经历锻炼了我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技能。虽然我还没有能力给他人看病,但是我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未来我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张晶潾说。

  范玮方 37岁 高中语文教师

  “增加假期实践机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今年已经是范玮方从事教师行业的第十个年头了,提起十年工作生涯,范玮方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环境的变化。

  “拿我自己来说,我们这代人上学的时候,阅读课大多是走形式,但是现在学校的学科课程开展得十分丰富,把书店引进图书馆,书目更新与时俱进,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课外阅读的机会,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范炜方感慨地对记者说。

  无论是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还是外出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多,以及网络课堂的充分运用,在范炜方眼中,都是小康生活在教育环境下的体现和缩影。

  “以前早上要五六点出门到学校带学生早读,打车成了一件难事,现在不一样了,可以提前约车,也可以乘坐免费的公交车或者骑一辆共享单车,经济发展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许多便利。”除此之外,范炜方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希望可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小康社会发展起来了,上学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了。

  对于未来的小康生活目标,范玮方最挂念的还是班里的学生。“希望以后我们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充沛的学习资源和假期实践机会,让孩子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一门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孩子们设定职业目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习动力更足,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段臣鸿 26岁 医生

  “病人相信并支持医生,医生心无旁骛地救治病人”

  26岁的年轻医生段臣鸿家住克井镇东许村,目前奔波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线。

  “我眼中的小康生活,就是所有患者都能相信医生、支持医生。希望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让医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也让老百姓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自己交给医生,不因任何原因而放弃宝贵的生命。”从医3年的段臣鸿,还不是一名声名显赫的医生,却有着不少临床经验与从医感受。

  “曾经坚定不移,现在却有些踌躇与茫然,”说起当年的职业选择,段臣鸿讲道,“爷爷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治了很多年还是不见好转,我立志一定要考上医学院,为爷爷也为更多的人减少病痛。”

  2012年高考结束,段臣鸿理想的高考成绩让她顺利考入了郑州大学医学院。她说,当时的入学誓言现在还牢记于心,但是更多更复杂的现实问题却让她倍感困惑。“和病人以及他们家属的相处是一门学问。有时候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便很容易出现一些摩擦,影响病人的治疗。”段臣鸿说。

  “虽然艰辛,但我为自己选择的这个职业自豪,仍然对我们未来的医患关系充满信心。”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段臣鸿见证了很多医患共同努力、一起创造奇迹的时刻。“当我在门诊接手的病人经过治疗与指导,露出了释怀的笑容后,我深感慰藉,从医这条路或许要走很久很久,但是我眼里的小康,就是医患彼此相信,共同为生命健康事业努力!”(记者 李楠 见习记者 王子君 实习生 段臣宇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