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我眼中的小康 】携手奔小康 同心共追梦

2020-07-23 16:25:03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编者按 如果“小康”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更是每个人生活中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进一步展示济源人民生活巨变,即日起,济源晨报开设“我眼中的小康”栏目,通过反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普通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和心声,记录人们生活变化与幸福瞬间,展现广大群众为过上好日子的拼搏与奋斗精神,激励济源人民将改革发展进行到底。

李玉青 45岁 救援队员

  “人民安居乐业,少一些救援电话”

  7月22日,济源红十字救援队在世纪广场举行夏季救援服发放仪式。疫情发生以来,参加过防疫、救援等公益活动的90余名队员领到了崭新的夏季救援服。不少队员迫不及待地穿上合影留念。

  今年45岁的退伍军人李玉青是济源红十字救援队副队长,党龄有20多年。2014年,他和另外两名户外运动爱好者组建了济源红十字救援队。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短短几年,济源红十字救援队便发展成为上百人的公益组织,开展救援、搜救等任务上千次。

  李玉青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音量也会调到最大,因为怕错过任何一个求救电话。

  “参与的任务多了,见到过太多因一时大意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令人惋惜。”李玉青说,“作为救援队员,我眼中的小康生活就是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太多的救援电话,做到救援队备而不用。”

  救援队员平常除了执行任务,多数休息时间用在专业技能训练上。近日,济源红十字救援队的队员们正在抓紧训练防汛救援科目。只要有任务,他们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陆王强 54岁 盲人按摩师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孩子盖房出一份力”

  “作为一名盲人按摩师,我眼中的小康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孩子盖房出一份力,治好妻子的病……”今年54岁的陆王强向记者说着他的“小康梦”。

  1998年,一场车祸让陆王强的世界变成了黑色。那一年,他才32岁,两个儿子都还在上小学。身为家中的顶梁柱,陆王强意识到,必须去学一门技术才能找到出路,维持生计。于是,他选择了按摩行业。

  这一晃22年过去了,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孙子也13岁了。“我是一位年轻的爷爷。你看我孙子都快有1.8米高了,我要努力让他们幸福。”说到孙子,陆王强双手在眼前比划着,显得格外兴奋与骄傲。

  陆王强虽然儿孙满堂,但是并没有过上安详的晚年生活。2017年,他的妻子因病做了一个大手术,从此,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

  “当时到处借钱看病,欠下的钱到现在都没还完。又因为发生疫情,按摩店连续三个月没开门,现在生意很萧条,一天也就一两个顾客,连房租都顾不上。”陆王强说,这个店是和别人合伙经营的,几经周转,才最终定在了文昌中路。“真希望顾客能多一些,扩大一下门店!”陆王强说。

  双眼失明后,陆王强再也看不到身边人的脸庞,却能清晰地记住每位顾客的声音。他靠自己的真诚与劳动,默默地追求着心中的小康生活。  

刘玉梅 65岁 早餐店服务员

  “吃喝不愁,不给儿女添负担”

  来自孟州的刘玉梅今年65岁了,在济源的一家早餐店打工。

  “像我这样的年纪,就想身体健健康康的,有事情干。孩子们目前正处于奋斗时期,只要家里人平安健康,我就心满意足了。”坐在店里的椅子上,刘玉梅轻松地聊着自己眼中的小康生活。

  6年前的刘玉梅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行走在田间地头,过着“抬头是蓝天、低头是黄土”的单调日子。经人介绍,她决定来济源换一种生活。

  儿女们都住在孟州,刘玉梅为何却独自到济源?“我就是不想在家闲着,这儿离家不远,活儿也不重,还能给家里带来不错的收入。”刘玉梅身体硬朗,店主管吃管住也保障了她的生活。

  “身体健康是本钱啊!没有好的身体,哪能过上小康生活?”刘玉梅每天清晨4点开工,11点半收工。因此,晚上的广场舞行列中常常出现她的身影。

  步入花甲之年的刘玉梅,没有选择依靠儿女安享晚年,而是努力地创造财富、锻炼身体、丰富生活。“全家人不愁吃不愁穿,当下的日子就是小康生活了!”刘玉梅满足地说。  

高洋 27岁 广告公司老板

  “满足精神需求的生活,才是小康”

  27岁的高洋毕业后曾在3家公司上过班,但工作时间最长的不过半年。2019年初,他开了一家名为“弘毅”的广告公司,开始自主创业。店铺虽然小,但是生意红火。最主要的是,这寄托着他的梦想。

  说起小康生活,高洋颇有感触。他说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房子既暗又小,生活有许多不便。尤其是夏天,蚊子特别多,身上经常被叮几个包。“后来,我家富裕了,在小区买了房,既宽敞又明亮。当时我觉得住小区就是小康生活了。”高洋笑着说,“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国家说的‘小康’就是和我们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让我们的钱袋子装满、精神食粮富足,这是祖国强大的证明,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表现,是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的体现。”

  “我的小康生活目标是希望自己的店铺生意越来越好,在广告界形成自己的品牌。”高洋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自己还需狠下功夫,努力拼搏,多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的、一流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目标会很快实现。“除了可以承担自己的消费,还能追求一定的精神生活,比如听听音乐会、逛逛博物馆、看看电影,这才叫小康生活。”

李欣然 22岁 大学毕业生

  “每月都能有一次外出旅行的机会”

  今年7月,李欣然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奔波于各种应聘活动。对于“小康生活”,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认为有三个部分:在金钱上,挣的钱花一半,另一半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工作上,有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上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在生活中,全家人健康、幸福,一起共度‘酸甜苦辣’。”李欣然说。

  李欣然是个性格外向、酷爱旅游的女孩子。谈及自己未来的小康生活,她说:“希望每个月能有一次外出旅行的机会。”虽然在她心目中有许多喜欢的旅游景点,但是首先需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局限于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就行。对于她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欣然又强调,希望自己每天可以自主消费,而不是盲目消费。

  “要实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国家政策是一部分,最主要还是得靠每一个人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李欣然说,想要的东西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珍惜眼前,憧憬未来。

李洋 33岁 餐饮店老板

  “让父母安度晚年,让未来的妻儿衣食无忧”

  没有开早餐店前,李洋是迷茫的,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未来。经过多番考察,李洋决定踏入餐饮行业。

  去年,园丁苑小区西侧多了家早餐店,营养均衡、味道极佳的胡辣汤是特色,加上环境整洁、服务到位,很快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店老板就是李洋。

  每天凌晨3点半,生物钟准时将李洋叫醒。熬汤、和面、包包子、炸油条……虽然店里也请有员工,但是每道工序都得由他严格把关,这样才放心。

  6点半,早餐店陆续来了客人,一碗汤、一个茶叶蛋、半张油饼是“标配”。饭量大的还有水煎包、包子供选择。不时还接到有外卖订单,李洋赶忙打包好。

  “干餐饮最关键是不能懒,把好食品安全关。”李洋说,吃好早餐很重要,甚至影响到顾客一整天的心情。因此,他非常看中店内的卫生,开门营业前,总要把地板砖擦得锃亮,就连桌子上的调料瓶也统一摆放整齐。

  现在生意不错,李洋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让顾客吃好喝好是首要目标,其次才是挣钱。钱当然挣得越多越好,能让父母安度晚年,能让未来的妻儿衣食无忧,这就是自己眼中的小康生活。

张菊花 42岁 园林工人

  “住在家里就像住在风景区一样”

  “每个人对小康生活的定义不同。我心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咱们的城市生态环境更美,住在家里就像住在风景区一样。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绿色家园一定会实现。”42岁的张菊花说,结合自身工作,更希望市民们爱护花草,共同守护园林工人的劳动成果。

  张菊花说,自己从事园林工作已经10年,一年四季总是在跟花花草草打交道,虽然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用双手为城市增添一抹新绿,内心很满足。“夏天清晨四五点、冬天6点左右必须出门了,这一天要是不出来看看树、瞅瞅草,我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张菊花说,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不容易,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辛苦点儿不算什么。

  在张菊花看来,坚守园林这片绿色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她对济源的一草一木有着深深的眷恋。“每当错落有致、修剪一新的树木造型呈现在眼前,每当看着自己亲手栽植的花草树木绿油油地生长,我心里感觉特别舒坦。”说到园林草木,张菊花脸上露出了笑容。

  张菊花认为,要实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为济源园林绿化养护水平的不断提升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将城市绿色蓝图变成现实画卷。

段长玉 64岁 葡萄园负责人

  “有个自动采摘机,干活不那么累”

  阴雨绵绵的东许村葡萄园里,64岁的段长玉在熟练地去袋、摘果、摆框、装箱。

  “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的葡萄园实在累,真希望有个自动采摘机,这样就再也不用干繁重的体力活!”当被问到他眼中的小康生活时,段长玉放下手中的剪刀,说了这番话。

  32年前,在村民们忙着种小麦时,段长玉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有种植葡萄的经验,周边也没有果园来竞争,为什么不把这些地改造成葡萄园呢?”他说干就干,从此便与葡萄结下了不解之缘。

  约16亩的园子,段长玉一个人管理实在是难上加难。起初,家里人齐心协力一起经营着葡萄园。几年后,段长玉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熟练地掌握了管理葡萄园的技术,家中的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于是,日出日落,进出葡萄园便只剩他一人。

  “每年的六七月份,正是葡萄成熟的时候,很忙。”段长玉感叹,“儿子闺女都得上班,老伴儿在家照顾小孙子,只能我一个人忙活。”据他所说,在葡萄销售的旺季,每天早上5点就得到园子里采摘,忙的时候连中午都不能回家,只能在园子里吃些快餐,直到晚上8点才能结束。

  因为常年的体力劳动,段长玉的膝盖一受凉就疼得厉害。“要想过小康生活,首先身体得健健康康。我这腿得赶紧去治治。”

  与葡萄园相处了32年,在段长玉看来,要培育出最好吃的葡萄,就得多下功夫,才能对得起那些买葡萄的顾客。(记者 王兴辉 李楠 实习生 段臣宇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