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范元庆的“甜蜜”事业

2020-07-21 11:20:1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薛芳芳

范元庆在整理蜂箱

  从买不起1袋盐到年收入10余万元,从养两箱蜜蜂到200余箱,邵原镇牛庄村农民范元庆靠养蜂实现了致富梦想,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大王”。7月18日,记者走进范元庆的养蜂基地“范氏蜂乐园”,只见一排排蜂箱整齐有序摆放,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飞进飞出忙着采蜜。

  “老范,你家又来客人了,快点下来。”看到记者在家门口徘徊,邻居吆喝起在不远处山坡上干活的范元庆,“老范家一年四季来来往往的人可多了,有来学技术的,有慕名来买蜂蜜的,很热闹。”

  “我正在坡上割蜜。”范元庆笑容满面地来到家门口,摘下防蜂帽,整理了衣角。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荆花蜜的采收期,再过几天这些蜂蜜就能收完,预计能收1500斤。

  20多年前,因下肢溃疡,范元庆无法正常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那时候,地里的农活全靠老伴儿一个人干,家里穷得连吃盐的钱都没有。”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范元庆眉头紧锁。身为一名退伍老兵,他没有向生活妥协。

  当地枣花、荆花等蜜源比较多,养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察,范元庆决定通过养蜂来养家糊口。

  “2004年,我开始养蜂。”范元庆说,起初,他采用传统的蜂箱和方法来养蜂,技术不过关、管理不方便。尤其到了分蜂期,蜜蜂到处飞,损失比较大。后来,他向有经验的蜂农取经,开始尝试用养洋蜂的蜂箱来养自己的蜜蜂。

  据了解,范元庆养的蜜蜂是中华蜜蜂,又叫中蜂或土蜂。土蜂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晚,每日外出采蜜的时间长,并且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酿成的蜜营养更加丰富,非常适合山区定点养殖。

  起初,范元庆将土蜂放在原有的洋蜂箱里养殖。后来,他发现,土蜂不适合养在洋蜂箱里。洋蜂箱使用几年后,箱体会裂缝,土蜂往外漏。这不仅容易引起盗蜂,还会滋生巢虫病、幼虫病。

  之后,范元庆开始苦心研究制作蜂箱。他的两个专利也因此诞生。

  现在,他所使用的蜂箱是自己研发的定地饲养中蜂蜂箱。蜂箱为正方形,覆布上盖一个纱窗,纱窗上面有天窗,通风层可人工调节温度,隔热板是泡沫板,冬暖夏凉,隔热又防雨。这不仅提高了蜜蜂的繁殖速度,还防虫害防病害。2016年6月22日,定地饲养中蜂蜂箱获得专利。

  在养蜂过程中,范元庆探索了一种取蜜、过滤、装瓶、过秤、消毒一次性完成的综合器。“以前取蜜需要3个人。用手捏、上箩筐……多道工序下来,一天也不过割百十斤蜜。现在这种蜂蜜加工系统,让取蜜的工序变得简单,一个人一天就可取400余斤,而且不需要直接用手接触,清洁卫生,省时又省力。”2018年10月2日,范元庆的蜂蜜加工系统也获得了专利。

  “开始养蜂那一年,我也开始喝蜂蜜了。说也奇怪,我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范元庆介绍,养蜂后,他心情舒畅了,不知不觉间竟然战胜了病魔。如今,他的双腿能正常行走了。

  “出门愿翻千重岭,采蜜敢攀万丈崖。”爱蜂如命的范元庆在蜂箱上这样题诗。走过16年的漫漫养蜂路,他将愚公移山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范氏蜂乐园”的基础上,范元庆创办了济源市大自然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了40余户蜂农。他还将自家的蜂蜜做成品牌进行售卖,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

  “他毫不保留地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了我们。如今,我们养蜂越来越轻松,钱挣得越来越多。”邵原镇崔家庄村蜂农高可富话语中充满感激之情。

  “蜜蜂漫天飞舞,花蜜尽数归仓,等着您来品尝。”范元庆在养蜂的过程中,将心得体会写成数百首诗词歌赋,贴在家里家外的墙上。现在,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饶有兴趣地推介自家的蜂蜜。67岁的范元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我家的蜂蜜产量越来越高,多几种销售渠道,才能增加销量。现在,我也会通过手机、网络售卖产品。下一步,我打算学学年轻人玩的直播技术,通过直播带货,将蜂蜜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范元庆对未来充满信心。(文/图 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