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稳定脱贫看济源——西门村的故事】比蜜蜂起得还早的人

2020-07-14 10:27:40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开栏的话:“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充满深情关注。

  经过各级干部群众的精准发力,2018年底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全部脱贫退出。全部脱贫的“济源路径”是什么?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有哪些新面貌?群众脱贫之后如何才能不返贫,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盛夏时节,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派出骨干记者,深入到脱贫村蹲点采访,倾听脱贫故事,探寻稳定脱贫的“济源密码”,感受奋进的力量,践行“四力”要求。

  今天开始,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稳定脱贫看济源”全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粉条加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刘培琳 摄

驻村第一书记(中)查看红薯生长情况。刘培琳 摄

  盛夏时节,凌晨3点多钟,天空还是黑漆漆的一片,王屋镇西门村张敬钢家的灯就亮了。

  趁着月光,张敬钢、侯爱连夫妻俩早早来到村头的苦瓜地,要赶在蜜蜂飞来之前,为制种授粉,以保证种子的纯度。

  侯爱连臂弯里勾着满满一篮苦瓜帽,足足有上千个。

  今年的苦瓜长势挺旺,一个个从架上沉甸甸地垂了下来。两人熟练地将纸折的小尖帽先戴在苦瓜花蕾上面,然后一个个摘掉,逐个授粉。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动作虽已做过上千遍,依然格外认真,就像呵护自家孩子一样,一直干到中午11点,渴了就喝口水,累了就到树荫下歇会儿。

  靠着这样吃苦耐劳、坚定奔富的信念,张敬钢一家从贫困户跨入了“小康之门”,去年总收入超过5万元,人均收入1万多元。张敬钢幸福并快乐着!

  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下一步儿子还要成家,房子必须扩建。张敬钢全家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拉高,奋斗却不敢歇脚。

  2017年以来,张敬钢家除养牛外,还租了村集体10亩耕地,搞起蔬菜制种和红薯种植。老张觉得,“自己亲手种地更踏实,心里更有底”。他们两口子一天都不愿闲着,成了全村起得最早的人。脱贫后,为了扩大增收门路,去年他们借钱入股村里的薯民乐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分红就拿到600多元。

  “靠政策帮扶,只能一时脱困。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还得靠自己!”侯爱连说着,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前些年,因为张敬钢患病,加上老人因病相继过世,拉了不少饥荒,全家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口子都是要强的人,不愿意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过日子。

  过完年,侯爱连本来打算把新院落好好拾掇一番,没想到碰到疫情,只得先放一放。“儿子大了,把院落收拾得美美的,好找对象,看起来也舒服。”侯爱连话语中充满了憧憬。

  在张敬钢夫妻忙活的时候,西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富、村委会主任李贺带领人抓了一夜鸡。

  “跟厂家说好的,要把成鸡按时送去。可是到了夜里,你就是掏150元,也没人愿意帮你抓鸡。”没办法,村干部全部上,从昨天天黑一直干到今天凌晨四五点。”张玉富没有睡多久,6点就又起床,赶到养鸡场看车装得怎么样。

  64岁的李贺更是一夜守在鸡场,把鸡一个个装进笼里,直到看着把装上车的鸡运走,他的心才放到肚里,安安稳稳吃了一顿饭。

  “这是出栏的第三茬鸡,也是最好的一茬,每只平均都在6斤以上,装起车来也带劲!”话虽这样说,张玉富还是不免吐露背后的辛苦:“每辆车需要装上2个小时,每次装鸡都要耗费七八个小时,相当于人工搬运十来万斤的肉鸡,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20人的搬运队伍里有一半是村干部,每次都是村干部齐上阵,不讲任何条件。

  “搞养殖,弄的都是活口,你不好好对待它,它就不会让你挣钱。”张玉富说的养殖,就是村集体以群众入股形式建设的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掩映在翠绿的大山之中。

  为了让脱贫之后发展更有后劲,在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和王屋镇的帮助下,西门村去年投资130多万元,建起了粉条加工厂、养鸡场,并成立了薯民乐农业专业合作社、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

  不到一年时间就见到了效益。5月29日,当19万元分红装进群众腰包时,西门村人第一次尝到分红的甜蜜,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西门村集体收入更是达到52万元,产业发展有了稳定支撑。

  好日子还在后头。

  西门村650亩土地流转后,村里人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人均年收入向万元迈进。像花儿一样的栗蘑今年春天又在西门村扎下根,五保户李玉和每天都按时浇灌看护,这个曾经为生计走南闯北的文艺青年,如今在家不愁吃穿,每月有固定收入,成了快乐的老头儿。

  忙了一上午的张玉富下午还要到镇上讲党课。不会电脑操作的他,通过口述让驻村第一书记李贝贝帮助写出初稿,关于村里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发展的事例,专门用红线标注出来。到会场上,他要讲给更多人听。(记者 付卫东 史方方)

  记者手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西门只是济源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地处大山深处,贫穷曾紧锁乡亲们的眉宇。钱从哪里来?路往哪里走?干部带头,难事不愁。在驻村工作队和镇里帮助下,西门村干部群众靠着敢闯硬拼的干劲,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较短时间内走上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大道,唱响了奔富主旋律。其中不乏像张玉富这样深夜还在养鸡场带头抓鸡的干部,也有像张敬钢这样比蜜蜂起得还早的脱贫群众。他们流下的是汗水,酿出的是甜蜜。

  追求美好生活,稳定脱贫只是第一步。奋斗的路还很长,西门村的幸福故事才刚刚开始。

  村庄档案

西门村,位于济源西北部,菏宝高速公路、黄弧线穿境而过。全村196户798人,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整村摘帽脱贫。脱贫攻坚中,西门村因地制宜,敢想敢试,大力发展粉条加工、肉鸡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吸引村里群众自愿加入,成立专业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西门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务工稳定,产业发展强劲。2019年,西门村荣获“济源村集体增收先进村”等称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