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名泉档案】天井泉
关注济源网微信
编号
016
位置
济源克井镇交地村天井寺东北角入两山之谷,沿交地古道,峰回路转攀行狭窄山路约1.5 公里,途经左山崖下天然石洞茶水店、谷中翘峰龙王庙,至右山柔弯里到达泉洞。
现状
泉水从天然石洞深处的洞底涌出。洞体倾斜,洞口高约2 米,深30 余米。站在石洞口,能听见泉水涌流声响,泉水被人工用直径约10公分的塑料管导流而出使用。
历史传说
根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天井泉,盘谷山上。天井谷,在盘谷西北,石上有数坎,其瀑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下,有天井寺。《怀庆府志》韩昌黎诗云,是时新晴天井隘,谁把长剑倚太行。
关于交地古道,是从克井镇交地村到山西省阳城县的一条步行道,穿行于太行山岭上,在明清时期是豫晋两省重要的商旅通行道路之一。因山道起点从克井镇老交地村开始,故名交地古道。山道宽0.3 米至3 米,全长约70公里。路段多修筑于山脊上、山体侧边、山梁马鞍处等,极少有平坦开阔处。该道或在陡峻的岩壁上开凿较窄的小道;或紧靠石头山体凿出石阶道路,另一侧用毛石砌堰加宽加固;或于两座山峰之间用毛石、方整石铺垫修建桥梁。古道上有七里拐、万绿池、仙人桥、交地口等古迹。
天井寺(原址重建)位于交地古道的起点,寺中一通1998年《重修天井寺院记》碑刻,记载了天井寺的历史和周边景致:“此寺建于公元620 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寺后有一人形山,跌宕起伏、巍峨壮观,怀抱有一天池、谷堆,堆上有景可观。人形山头后有一仙人桥,桥畔山崖峭壁、谷深似井,故称东井沟、西井沟,又叫东银闶阆、西银闶阆。东井沟峭壁下有韩湘子洞、葫芦潭,泉水清凉,引入天井寺。还有黄龙洞、鸽子洞、锅炕阆、石大门之景。韩湘子洞南,西壁下有一洞,洞深无底,此洞通往寺院。大佛殿佛爷坐下有一天然形成之井,两井在上,又有天井形成,故称天井寺。寺东北有一山,名叫白马关,唐朝樊梨花招兵养马之地,现有旗杆眼存在。寺后有一寨圪垯,是司马懿练兵之寨。人形山两脚之下,有一黑龙潭、黑龙洞,潭水清如镜,下有蝴蝶寺院,两寺中夹白云寺、白云口,此口通往山西之道也……寺院原有玉皇殿、药王殿、五龙殿、大佛殿、二佛殿、无生殿、广生殿、关帝殿,殿柱龙飞凤舞,殿壁辉煌。此寺院毁于1940年日寇攻打白云口之年。
关于诗句“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出自唐代韩愈的诗《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归来辛苦欲谁为,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旁无壮士遣属和,远忆卢老诗颠狂。开缄忽睹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又知李侯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家请官供不报答,何异雀鼠偷太仓。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