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生态文明 厚植民生福祉——示范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关注济源网微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示范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对标先进地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济源。多年的付出终有收获,在日前开展的河南省“十三五”中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中,济源获省辖市“优秀”等级。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为生态文明建设“源头减压”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近年,示范区从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做起,从源头上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看节能低碳——
以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为统领,积极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工作。豫光集团、华能沁北被纳入国家信息中心节能低碳案例予以推广。济源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集中供热、燃气普及率居省内前列;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率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省、市级节约型公共机构超30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公交免费乘坐,被交通运输部评定为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市;实施农业农村节能降碳计划,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积极探索市场化交易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2016年,济源受邀参加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连续3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低碳工作现场考核。
看节约用水——
以国家级节水社会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济源重点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等十大全民节水行动,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将水资源条件作为城镇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的先导条件;有60个单位(企业、小区)被评为省级、市级节水型单位,五大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设达100%;建成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和运作机制、信息平台;水功能区断面全部立碑并按月监测、报备;现存入河排污口监测覆盖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逐步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节水基础。
看节约用地——
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强化用地规模管控,严控土地使用标准。济源发挥土地利用计划调控作用,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强化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和批后监管,严把建设用地考核验收关,积极探索和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加快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回收。2016年至今,济源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000余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看森林保持——
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济源扎实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深入推进草履蚧壳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工作,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持续开展科研监测和“爱鸟周”“湿地日”等宣传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破坏黄河滩区湿地”等违法行为。2016年以来,济源累计完成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25万亩次,成功救护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250余只(头),其中国家一级4只(头)、国家二级105只(头),建立了河南省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森林面积达1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8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省前列。
看循环经济——
济源在工业领域形成以豫光集团为龙头的铅锌铜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链,玉川片区通过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验收;在农业领域初步形成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良性循环;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批准为50家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积极探索建立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资源统筹集约利用、污染排放集中治理、收运体系网络运行、公共管理智慧运营”为特色的城乡废弃物处置“产业-社会”协同循环经济模式。
全面推进环境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减负”
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成果体现,更关乎民生。示范区抓住提升环境质量这个“牛鼻子”,从快减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避免环境自净能力严重过载。
看大气环境质量——
打响蓝天保卫战。济源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严格环境准入,推进大气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工作,全面开展工业废气治理,加强燃煤、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扬尘整治,抓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2016年、2017年,济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额完成了原国家“大气十条”终考目标任务,
SO2、NO2减排均超额完成原“十三五”进度目标;在处于重污染天气管控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2018年、2019年,济源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处于全省较好水平,特别是2019年7、8月份,PM2.5、PM10、SO2、NO2、CO五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标准,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
看水环境质量——
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推进水环境治理,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持续开展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源头控污工程,加强城市污水和集聚区、园区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水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016年、2017年,济源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减排均超额完成原“十三五”进度目标。2019年,济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省定要求。其中,2019年7月份济源水质排名居省辖市第一,2019年9月份水质改善幅度环比居省辖市第一。
看土壤环境质量——
攻坚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分类管控,开展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和监测网建设,对重金属污染和潜在污染场地建档监管;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对建设开发用地实行安全达标利用,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试点修复,完善重金属污染土地退出机制,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开展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分,对土壤重点监管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和专项整治。
目前,示范区完成53家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物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安装,4家企业7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进展顺利;9万亩耕地实现安全利用,土壤修复试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成果被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被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土壤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加快生态自然恢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增能”
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生态自净能力失衡的表现。近年来,示范区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恢复和激发区域生态系统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吸纳污染和净化环境能力。
看生态修复——
开展盘溪河水生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黄河湿地生态恢复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疏浚河道,提高区域行洪排水能力,营造生态护岸,实现“水畅、水清、水净”;治理沿黄项目区、白马河小流域和大沟河、砚瓦河小流域水土流失13平方公里;开展太行山沿线山体修复、黄河北岸湿地综合整治、东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对域内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质量较差的南太行、沿黄区域等进行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目前已完成黄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一期工程。
看绿色矿山建设——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强化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规划体系,加快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步伐,督促中铝、中联、国泰等矿山企业履行生态恢复义务;推进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恢复治理面积超2200亩;有效遏制露天矿山及石料开采加工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石料开采加工企业违法用地案件30余起;成功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个;对部分废弃矿山开展试点性治理工作,变露天开采为洞采,两个矿权列入国家京津冀通道城市建筑石料设置规划;济煤一矿、聚源五星分别入选为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
看生态建设——
实施“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2016年以来,完成各类造林和森林抚育超37万亩,义务植树超600万株;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乡村11个,11个镇和玉泉街道被评为“河南省绿化模范镇”,承留镇花石森林旅游小镇被评定为“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坡头、思礼等4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8%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完成林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退耕还林社会效益监测、古树名木资源调查,落实重点公益林参保超77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济源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揭牌,成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
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文明建设,让济源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净土常存。济源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济源示范区将持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继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记者 王鸿斐 通讯员 商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