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如何通过自我调适摆脱心理压力

2020-02-25 11:26:03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建伟

  近日,“某医院有确诊病人出逃”的消息在网络上四处流传,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此传言被证实为谣言。虚惊一场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压力的关注。必须承认,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等待确诊的日子里,不仅要承受身体的不适,还要承受心理上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那么,疑似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心理专家崔展宇给予了解答。

  疑似患者的心理压力会有哪些表现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表现。

  认知方面,不确定感是疑似患者最大的心理特征,即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能不能康复。灾难化的想法也会不由自主地闯入他们的脑海,让他们变得偏执和绝对化;容易将其他人的正常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的行为,变得多疑、敏感;容易较真,甚至产生羞耻感;会让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细节;也会让他们过度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行为,才导致了自己的生病和被隔离。

  情绪方面,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患者产生巨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患者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对健康、家庭、财产和工作过分担忧;对被隔离、人身自由受限制等突如其来的境况感到慌张、不知所措;对可能被感染、已经被隔离的境况产生愤怒、抱怨、沮丧、孤独和被抛弃感。

  生理方面,焦虑和恐惧容易让患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躯体感受上,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体温升高、便秘、尿频、失眠等症状。

  行为方面,患者对身体感受过分关注,如每天多次测量体温;即使检验结果为阴性,仍旧担心或坚信自己已被感染,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拒绝检查和治疗,不愿意配合医生的工作;对家人、医务工作者过分苛责;过分依赖家人、医生;容易发脾气、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攻击他人。

  什么情况下疑似患者须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在疑似病情的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比如疑病。疑似患者在核酸检测和肺CT检测结果均正常的情况下,仍然因为存在与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状而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要求反复就医检查。即使医学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且医生做出了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其顾虑。

  急性焦虑发作。疑似患者可能突然出现紧张、胸闷、心慌、窒息、濒死、失控等感觉,这种感觉突如其来、不可预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

  广泛性焦虑。以持续存在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和担心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如心跳加速、出汗等)和过分警觉等症状。患者担心各种事情会出现糟糕的结果,如担心自己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担心自己即使治愈后也会出现后遗症,整日惶恐不安。

  当以上这些症状日渐严重时,建议患者主动寻求精神心理科的专业帮助。

  如果自己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该怎么办

  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就近求医;遵从医嘱,配合检查、隔离,并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娱乐。

  保持理性思维。虽然适当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性,但是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理性思维。收集权威机构发布的资料,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疾病的掌控感,保持心理稳定。但同时,是在关注网络信息时,自己要设置一个适当的频率,与网络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情绪调节、自我解压。可以通过倾诉、哭泣、运动、听音乐等合理渠道表达宣泄,给自己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我们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很多时候是由那些不由自主闯入的灾难思维引起的,比如我被传染了会不会死?我的家人怎么办?这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想法符合现实吗?支持和反对这些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除了能想到的灾难化结果外,还有其他可能和解释吗?而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也会改善情绪。

  保持友善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际资源,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外界保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与鼓励,保持放松状态。

  当自我调节无法改善负面情绪,并影响到睡眠和饮食时,建议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