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品牌何以行稳致远——探寻寺郎腰大葱滞销背后的原因(下)
关注济源网微信
虽然经历了一场市场波折,寺郎腰葱农并没有对大葱产业失去信心。多年的种植经验,让葱农们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他们相信“今年供过于求,明年会供不应求”。
“寺郎腰大葱品牌坚决不能丢”
“大葱滞销,看似坏事,实则好事。”寺郎腰村原党支部书记曹怀振认为,去年媒体推介,不仅解决了寺郎腰大葱销售难题,而且进一步宣传了大葱产品,让更多人认识了寺郎腰大葱品牌。
70岁的曹怀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年前,他曾提出大葱产业化发展的设想,当时全镇大葱种植面积仅几百亩。“这是村里几任党支部书记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成果,寺郎腰大葱这个品牌坚决不能丢!”曹怀振说,“下一步应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探索更多适合我们的销售渠道。”
从一个普通的农产品到“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全国,回首寺郎腰大葱这些年走过的路,着实不易。但是,如何进一步开发寺郎腰大葱的品牌价值,让品牌产品真正卖出品牌价格?这无疑是推动寺郎腰大葱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大葱产业要随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转
作为指导寺郎腰大葱产业发展多年的专家,大峪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李进中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寺郎腰大葱产业这个重要载体。当前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转型升级,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葱农必须转变观念,随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转,‘人们想吃什么样的葱,我们就卖什么样的葱’,积极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
根据多年的种葱经验,石德文意识到,寺郎腰大葱要想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从转变观念、转型升级上做文章,“不仅要让葱农懂得种好葱,更要卖好葱”。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寺郎腰大葱合作社决定从品种优化和季节销售上入手。“今年计划将春葱、夏葱提前上市,争取在中秋节前完成销售;引进优质新品种,将秋葱销售时间向后推迟,错过全国销售高峰期。”石德文说。
石德文还专门订制了一万多个简易包装箱,尝试通过电商进行销售。60岁的石德文去年刚从管理区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有意让有思想的年轻人历练。“去年村里50万元的‘一村一品’项目已经全权交给丰收处理。”
石德文口中的“丰收”正是寺郎腰村党支部书记曹丰收。曹丰收40多岁,年富力强。“一村一品”项目实施后,曹丰收带领大家先后成立了寺郎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臻美苑合作社,将合作社的功能逐渐完善起来,为葱农提供真实有效的实时市场信息。
打造品牌竞争力,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要抵御市场风险,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采访中,曹丰收向记者透露了村两委的下一步发展规划:为实现集约化生产,寺郎腰村把目前的分散种植划为大葱种植、蔬菜制种、传统种植3个板块,既便于土地集中管理,又可以培育种植大户,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一举多得。
毋庸置疑,寺郎腰大葱已成为大峪镇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老百姓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曹丰收表示,村两委还要想方设法争取更多帮扶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擦亮寺郎腰大葱这个特色品牌。
大峪镇政府始终把大葱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来打造,投资200多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道路和水路管网铺设到寺郎腰等10个村的田间地头,推动土地提质增效。
大峪镇镇长冯璐介绍,种植大葱切实解决了一些村尤其是贫困村脱贫增收问题,但是距离人们的期望值还有一段差距,说明大葱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寺郎腰大葱由畅销变滞销,从另一方面说明品牌价值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据冯璐介绍,大葱产业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这种传统观念亟待打破。目前,大峪镇正通过大美大峪创业孵化园,对特色农产品进行规范化包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他们还有意引导合作社与名店酒家等进行深层次合作,着力把“藏在深闺”的农特产品引向名店餐桌,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大葱外,去年南瓜、萝卜、白菜、苹果等农产品也都不同程度遇到了滞销问题。济源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张庆社认为,农产品之所以滞销,说到底与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有很大关系。而要打破这个瓶颈,不仅需要注重规模化生产,还要着眼于改善品质、持续提升内在质量。比如可以发展富硒农产品,让产品不仅“特”而且“优”,真正让品牌亮起来,使人品尝之后真正忘不了。这样,即便是同类产品竞争,也可以做到优质优价,不愁销售。
对于社会关注的如何将山区农特产品做大做强问题,李进中倾向于认为,应在继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上做文章,加快推进智能化繁育、机械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等,进一步改善相关措施,减少成本投入。同时引导产业着眼长远发展,到更大的市场去锻炼,提高农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要不畏险阻,脚踏实地,一定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 付卫东 张恒)